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融入詩書畫印,「四爺」提升了琺琅彩的藝術格調

融入詩書畫印,「四爺」提升了琺琅彩的藝術格調

雍正琺琅彩

雍正 琺琅彩青山水把壺

琺琅彩是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據檔案記載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

雍正 琺琅彩赭墨竹石圖碗

琺琅彩瓷器是專供帝後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製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後,在皇帝的授意下,於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後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雍正 琺琅彩黃地芝蘭圖盤

琺琅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琅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雍正 琺琅彩芝仙祝壽圖碗

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

至雍正時發展到一個全新時期,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預下,隨著造辦處自煉琺琅料的成功,和愈來愈多的宮廷書畫家參與琺琅彩瓷器的繪畫和寫字,它一改康熙琺琅彩多在色地上畫圖案裝飾的風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筆重彩畫描繪花鳥、山水、竹石等,同時配以相應的題詩,使中國傳統畫中所講究的詩、書、畫、印畫法在琺琅彩瓷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形成了雍正琺琅彩善以單一彩料繪畫,畫面色調淡雅、柔和的特點。


高3.5cm,口徑7.3cm,足徑2.9cm

盅口微撇,深腹,淺圈足,足內青花雙方欄內署「雍正年制」4字楷書款。通體紫紅色地上用琺琅彩繪白色梅花,黑色樹榦。器物小巧,色彩對比鮮明,繪畫技藝高超,為雍正琺琅彩中的精品,我院僅有1對。

雍正時期琺琅彩工藝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與雍正皇帝親自干預琺琅彩器的製作密切相關。雍正皇帝對琺琅彩器的胎體、原料、圖案、繪工、釉色要求非常嚴格,使此時期琺琅彩器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高6.9cm,口徑14.6cm,足徑6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琺琅彩描繪梅花兩株,枝幹蒼老虯勁,設色嬌艷。樹下牡丹花朵怒放。一側墨彩題「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七言詩句。引首鈐閑章「先春」,末尾鈐閑章「壽古」、「香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案記載,琺琅彩瓷器的畫匠多出自供奉於內廷的如意館畫師,雍正朝有戴恆、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正是畫工的精湛技藝和非凡的藝術修養,方使琺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


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內壁模印鷺鷥蓮花圖,內底心模印「永樂年制」陰文四字篆書款。外壁以胭脂紅為地,上飾三個團扇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壽山福海」、「福壽萬代」、「竹梅雙雀」圖。開光之間以綠、紫、黃等彩描繪皮球花紋。外底繪一碩桃,桃實內以胭脂紅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這種集模印、彩繪於一體的裝飾方法在雍正琺琅彩瓷器中極為罕見。此外,這種將年款署於一枚桃實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獨特的。康熙、雍正時琺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絕大多數是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個別的也使用宮廷遺留的明代永樂、宣德時景德鎮官窯暗花白瓷胎,這件琺琅彩花鳥紋碗即為其中的一件。


高5.2cm,口徑10.3cm,足徑4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黃釉地上繪洞石蘭花圖。一側以黑彩題寫「雲深瓊島開仙徑,春暖芝蘭花自香」七言詩句,引首鈐「佳麗」,句末鈐「金成」、「旭映」三枚胭脂彩篆體閑章。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造型優美,繪畫精細,堪稱詩、書、畫、印俱佳的精品。

清雍正早期琺琅彩瓷器雖沿襲康熙時在色地上繪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繪雀鳥,而後新增各種不同的山石花鳥題材,更配以詩句、印章。後期逐漸脫離銅胎畫琺琅的影響,發展成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白地琺琅彩瓷,形成雍正朝獨特的儒雅風格。


高16.9cm,口徑3.9cm,足徑4.9cm

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內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琺琅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松樹蒼勁,翠竹挺拔,梅花秀麗,綠葉襯托紅花,畫筆委婉細膩,此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圖案上方墨書「上林苑裡春常在」7字,筆法自然流暢。在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成印章式款,分為「翔采」、「多古」、「香清」三組。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欖狀,又稱「橄欖瓶」,造型秀美,工藝精細,胎體輕薄,似半脫胎。釉質瑩潤無瑕疵,彩繪紋飾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傑出之作。


高4.5cm,口徑7.4cm,足徑2.8cm

杯撇口,弧腹,圈足。杯內光素無紋飾。外部黃色地上一側繪桃樹一株及兩枝梨花,另一側題寫五言詩句。引首鈐「佳麗」,句末鈐「金成」、「旭映」紅彩篆體閑章。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御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蠟珠攢作蒂」一句,出自唐代詩人溫庭筠《海榴》詩。

此杯胎體輕薄,裝飾集詩、書、畫、印於一體。圖案色彩鮮艷,筆觸細膩。赭色的枝幹、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嬌黃的花蕊、嫩綠的花葉相互映襯,妖嬈美麗。

雍正琺琅彩瓷大多繪於素白器上,只有少數襲用康熙時期色地裝飾,此件器物系恰是沿襲了康熙琺琅彩色地的裝飾風格。


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於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

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艷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

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綉雲」。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


瓷器的胎很薄,形容它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據文獻記載,明代萬曆時吳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蟬翼」,只見透明釉幾乎不見胎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這兩句古人詠薄胎瓷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瓷器之薄。半脫瓷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很艱難,極容易變形。半脫胎瓷始於永樂,成化時有了極高成就,明末較為流行,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官窯有生產,以雍正朝製品最為精緻絕妙。


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內壁白釉無紋飾。外壁施黃彩地,純凈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虯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艷麗,一側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底足內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雍正時,琺琅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於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於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使琺琅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琅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合,設色艷麗,繪畫精細。


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內壁無紋飾,外壁一面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滄海綠無邊」。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一枚,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藍料彩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繪畫極精緻,在傳世的雍正琺琅彩瓷中屬上乘之作。特別是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畫面上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在傳世的雍正琺琅彩瓷器中,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的瓷器極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廣文化 的精彩文章:

八大山人花鳥蟲草山水冊
明代彩瓷之冠——成化窯鬥彩

TAG:正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