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恐怖片時代,我們期待的恐怖片什麼樣子?
5月18日,一部難得的恐怖片——《寂靜之地》在中國上映,一時引發了觀影熱潮,票房表現良好。很多資深的恐怖片迷,平時在小屏幕上感受血腥,這次也甘願掏錢去影院感受驚悚。當然,觀影主力仍然是樂於體驗任何一部好電影的普通影迷。
早在《寂靜之地》在國內上映之前,無數主流電影自媒體大號就已經為本片做了預熱,北美票房也證明了本片確實不俗。然而,大陸上映僅一天,國內影迷就瞬間拉低了原本在7分以上的豆瓣評分。看來對此片頗有微詞的人不少,一部口碑佳片瞬間變得差強人意。
《寂靜之地》並非第一個在中國遭遇口碑滑坡的美國恐怖片,2017年5月19號上映的《異星覺醒》與本片幾乎有著同樣的命運。能在中國上映的外國恐怖片簡直屈指可數,這其中包括《生化危機》第4部到第6部和《異形》系列前傳,但都慘遭剪刀手。這些得以在中國上映的恐怖片都有著科幻的內核,與其說是恐怖片不如說是驚悚片,具有明顯的「一驚一乍」的特質,《生化危機》系列每部片的前半部分都會玩一下這種把戲,不高明但有效。
外星生物正在屋外逡巡
《生化危機》後面幾部口碑都不太好,《異形》兩部前傳口碑不錯,但恐怖片迷對其驚悚度很不買賬,觀眾走進電影院多少有情懷的因素。《寂靜之地》和《異星覺醒》有著與另二者明顯的不同,他們沒有雄厚的資本注入,所以他們只好在一個有限的物理或思維空間鼓搗出一個「Hardcore」(硬核)的設定。事實上,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當年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塑造異形的,當然後來口碑和資本給了他進行更宏大創作的自由。
《生化危機6:終章》
單談《寂靜之地》,「誰出聲誰就死」的設定確實新奇,腦洞夠大。當然因為這種「強設定」,難免顧此失彼,對細節照顧不周,當然本文無意於挑錯。部分網友動不動「漏洞百出」「劇情硬傷」,這就有些言過其實了。本片的劇情推動還是很自然的,有很強的情感代入(我真的聽說有人看得抱頭痛哭),艾米麗·布朗特的獨角戲部分十分精彩。而且我相信每一個看過本片的人,心裡至今還有一顆突兀的釘子(讓我想起老片《猛鬼追魂(Hellraiser)》里牆壁上的釘子)。
《猛鬼追魂》中讓人難受的釘子
2016年是恐怖片市場的一個小高潮,是口碑票房雙豐收之年。自那之後,雖然仍有大量恐怖片湧現,但又重歸不溫不火。由此我們回望20世紀電影的整個歷程,恐怖片在電影史的邊邊角角上多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恐怖片最繁榮的八九十年代,恐怖片的範式基本已經定型。進入新世紀,恐怖片也很難跳出這個範式。所以我稱如今的恐怖片處在「後恐怖片時代」。
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搖滾樂的紀錄片, 驚悚搖滾(shock rock)的代表人物Alice Cooper在七十年代初成名,可能是受恐怖片啟發,把斷頭台、電椅、蟒蛇搬上演出現場,以駭人聽聞的舞颱風格著稱,然而如今他也不再玩這一套了。他在受訪中恰好表達出了如今恐怖片的困境:如今電影、電子遊戲等恐怖題材的東西太多了,年輕人什麼東西都見過,幾乎已經審美疲勞,你很難再嚇住他們了。
《生吃》其實更像青少年邪典片
我們發現好多打著恐怖旗號的恐怖片一點都不恐怖——《生吃》和《逃出絕命鎮》是典型例子——在很多恐怖電影中,恐怖已經不再是影片的目的,而退化為深化某種主題的工具。對於電影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給觀眾帶來心驚肉跳的快感至少應是一個恐怖片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從這點來看,《寂靜之地》怎麼說都是一個值得一看的恐怖佳片。
TAG:路憶塵酒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