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慢吞吞」的岩茶為何越來越少?

「慢吞吞」的岩茶為何越來越少?

武夷雀舌

1

烏龍茶:性和不寒半發酵

岩韻香型:梔子花香

Treasure in the heart

2

口感檔案

茶葉被壓成扁平挺直呈橢圓形,因其鮮葉採摘嫩度比扁形茶高,一般為一芽一葉初展,加工成成品茶後其個體比扁形茶小,其寬度在4~5毫米,長度15~20毫米。

茶葉沖泡後葉底為一芽一葉,芽與葉稍稍分離呈雀嘴形。雀舌形的茶葉採摘細嫩,多為極品茶。——《中國茶葉詞典》

武夷雀舌,無性系,灌木型,小葉特晚生種,採摘時間一般為5月中下旬,所以採摘雀舌時也差不多步入武夷岩茶採摘的尾聲了。這種「慢吞吞」的岩茶,名字起得也是隨性的。

雀舌實是茶葉的一種外形。武夷雀舌茶名雖簡單素樸,但是雀舌在武夷岩茶里的品質可一點兒都不隨意。

現在好的武夷雀舌基本上還沒有批量生產,只在各個品種園中試種,產量還比較低。

但因其「峰高崖陡峽谷險,絕壁山岩繞水轉」「雲霧繚繞壑穴深,奇峰高聳陰陽分」的生長環境和性和不寒、香久益清的獨特風味,成為雀舌中的稀有「瑰寶」,是古時貢茶中的極品。

武夷雀舌有著大自然賦予的獨特梔子花香,不加任何香料,與茉莉花茶等製作工藝又有所不同。

與貴州雀舌、浙江雀舌等綠茶不同,產自福建武夷山的雀舌屬於性和不寒的半發酵烏龍茶,醒腦提神、暖胃消食的同時還能夠美容養顏,適合女性日常品飲,更是武夷小姐姐「不可一日無此君」的私家珍藏。

茶似金,不是初衷。

前輩們說,武夷山的岩茶最開始的時候多為藥用,並不為人知。

沒有人以茶為生,當地人大多自種自采、自製自用。

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岩茶漸漸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王侯將相、文武百官愛岩茶的稀有珍貴;文人墨客、隱者羽士愛岩茶的深邃文化;僧侶仙道、平民百姓為岩茶的藥用價值傾倒。「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後來,武夷岩茶仍藏在深閨,世人卻譽為「仙人從古栽」。

如今,傳統手工製作的原生態武夷雀舌越來越少。

手工制茶需要「心閑手敏功夫細」,來不得半點馬虎。

手工製作岩茶究竟有多考究呢?

民謠《武夷制茶十道工》里記載:「人說糧如銀,我道茶似金,武夷茶葉興,全靠制茶經,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道道功夫深。」

武夷雀舌為了最大程度鎖住獨特的天然芬芳,一般不焙重火,武夷小姐姐稱之為「雀舌味」。

但是,「雀舌味」究竟是什麼滋味呢?小姐姐笑笑,不搭理我,非常專註地篩著茶。或許,好茶需要遇,制茶工藝、品飲環境、水質茶器甚至飲者心境都關乎一杯好茶的質感。

這讓我憶起《茶經》中陸羽對好茶各方面的探尋。

古人為了追求茶的口感,對泡茶的水進行堂院金盞集雪、臘月鋪席聚霜、夏日陶缸儲雹的嘗試;宋代文學家蔡襄追求「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的美感;《紅樓夢》中泡好茶的水要求「梅瓣上的積雪」「舊年蠲的雨水」……

對愛茶之人來說,「佳茗似佳人」,值得悉心呵護,靜待綻放。集山間靈氣,容雅俗共品的武夷岩茶究竟有何魅力,為何能夠在時光的流轉中歷久彌香,讓明代寫散曲的陳峰「七碗自清風」?

武夷雀舌「三綠透三黃」,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是其特點。

尋一處舒雅景怡之地,三五好友席地而坐,靜聽流水潺潺,武夷雀舌在凝望中不緊不慢地跳躍、舒展、綻放。茶盞間火味尚在,杯蓋里岩味已顯。

茶湯橙黃澈亮,入口舒暢順滑,回喉唇齒留香。

好的雀舌「綠葉紅鑲邊」不負期待,並隨著沖泡次數的不同,茶湯的岩韻凸顯、香轉幽遠,隨著品飲者慢慢體悟言不盡的人生況味。

當然,這是「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的「官方」感受。我作為門外漢完全喝不出「雀舌味」,只感到確實香!茶湯入口先是有淡淡的茅草干香,沒有喝出栗子香和岩火香,只是感受到了淡淡的花果香,回甘後有清甜的感覺。武夷小姐姐告訴我:「越好的茶越素樸,經歷好時光的武夷雀舌慢吞吞,需要耐心等候。」

聚茶人

賞茶器

敬茶心

極簡包裝 返璞歸真

私藏分享 限購一盒

GIF

閱讀原文,520好茶共享么么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5種人不適合喝茶,你喝了嗎?喝茶的這4大禁忌,要牢記了
7旬老人做一年的木製品趕集賣 為掙茶葉錢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