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代周刊》報道飛貸:改變世界的移動信貸突破性技術

《時代周刊》報道飛貸:改變世界的移動信貸突破性技術

文/壹觀察

《時代周刊》觀點:中國飛貸破解了世界級難題,通過突破性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幫助中國金融機構為以中小企業主為主要目標客群的500萬用戶發放超47.5億美元(300億人民幣)的貸款。

飛貸也是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金融案例研究的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全球僅15個金融領域案例,飛貸入選2例)。沃頓教授拉斐爾?阿米特(Raphael Amit)稱其為「全球金融科技的最佳實踐」,正在改變全球移動信貸的格局。

《時代周刊》創立於1923年,是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也是全球範圍內有顯著影響力的著名報刊。首個單人不著陸跨大西洋的飛行員查爾斯·林白、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創始人沃爾特·克萊斯勒,以及20世紀30年代之後的幾乎所有美國總統都登上過《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登上美國《時代周刊》,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與關注。此次《時代周刊》的記者專程採訪了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拉斐爾?阿米特(Raphael Amit)教授,Amit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評價:「飛貸徹底影響了中國乃至全球的小微金融行業」。據了解,沃頓成立137年,只有82個案例入選,每年不到1個。15個金融領域案例中飛貸就佔兩個。至少3000名學生學過飛貸案例。

讓世界4/5的人享受銀行服務,破解全球普惠金融世界級難題

《華爾街日報》也曾大篇幅報道飛貸技術創新

放眼全球,「普惠金融」是各國人民改善生活條件的基本「發展權利」,但現實卻是僅20%的人能夠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世界上仍有4/5的人口無法享受銀行的服務,這也意味著全球各國銀行仍然不知道如何為這50億人提供貸款而獲利,這是一個真正的「世界級難題」。

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下,成熟的移動信貸技術使得全球性「普惠金融」成為可能,不過其前提是必須要具備足夠豐富的用戶大數據,足夠強的金融科技技術創新能力,同時需要付出很大的試錯成本和經曆數年的技術迭代,這就需要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來容錯。

就全球而言,只有像中國、印度和東南亞整體市場,有足夠的人群基數,以及對「普惠金融」的強烈需求,才有可能孕育出成熟的移動信貸技術。不過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程度,以及技術投入和創新能力都與中國現階段有較大差距。

中國擁有多家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但銀行的金融科技創新能力並沒有跟上時代的需求。為解決迫切又未得到滿足的金融需求,中國出現了一次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在線信貸浪潮。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導向下,飛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唐俠敏銳意識到了「中國移動信貸市場的巨大規模和無限的潛力」。自2015年以來,飛貸幫助了中國金融機構為超過500萬的客戶發放超過300億人民幣的貸款。在取得這一現象級的業績後,飛貸於2017年完成了重大的戰略轉型,決定輸出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讓更多金融機構具備向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移動信貸的能力。

業界一般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 5%左右的水平,就可以視為優秀小微信貸機構。而數據顯示,飛貸輸出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助力銀行將指標降低至3%,飛貸由此也成為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標杆型企業。《時代周刊》認為,飛貸領先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可以為銀行匹配具備良好信譽的小型借款人。這是超出大銀行技術能力的工作,讓銀行可以接觸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客戶,擴大他們的信貸組合。

在《時代周刊》報道中,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拉斐爾 ? 阿米特(Raphael Amit)教授認為:「飛貸的創新是全球金融行業最佳實踐。飛貸對小微金融借款人的獨特價值主張、技術創新,以及領先的風險管理實踐正在重塑全球移動信貸的格局。」Amit補充說,飛貸的軟體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應用於其他國家同樣可以非常成功。

飛貸目前也確實已經在接洽有資質服務於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機構,目標將其全球領先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在更多海外市場落地與拓展,加速全球「普惠金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完成普及。Foundation Capital公司在其2015年發布的白皮書中曾預測,新的借貸平台的貸款規模在近十年內將達到至少10000億美元,對於全球那些享受不到銀行服務的人群而言,借貸帶來的「變革」潛力最大。

有技術引導力,有社會責任感,推動全球「普惠金融」,並且變革和發展空間巨大,就是飛貸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以及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中國金融科技案例的原因。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10月,另一世界著名報刊《華爾街日報》也對飛貸進行了報道,將其稱之為「引領全球信貸革命」。

中國飛貸技術全球突破,成為世界多數金融科技企業的範本

飛貸成為金融科技引領企業,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唐俠的經歷密不可分。

唐俠曾先後在中國建設銀行和證券交易公司工作過,對中國傳統金融市場和消費者迫切的「普惠金融」需求有深刻的洞察與了解。2010年唐俠在深圳創辦飛貸,作為一家傳統的小微金融服務公司,迅速擴展到40家分支機構,擁有2400名員工,但風險水平也在不斷增長。2011年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和移動互聯網市場全面爆發,唐俠敏銳地看到,傳統小微金融服務企業的商業模式已經過時且不可持續,同時中國傳統銀行模式與用戶「普惠金融」需求存在巨大的鴻溝,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必須解決的「瓶頸」之一。

唐俠下決心要利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創新,首先解決「普惠金融」在傳統銀行與中小企業、絕大部分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鴻溝和快速小額信貸問題。唐俠決定「背水一戰」,他果斷關閉了大部分分支機構,只保留100名核心技術和開發人員,並開始不分晝夜地投入研發和創建全新的解決方案。唐俠的團隊陸續推出了三個平台:慧眼智能大數據平台、天網量化風控平台和神算移動科技平台,並隨後延伸出六大服務:移動信貸產品服務、風控運營服務、核算與清算服務、品牌與營銷服務、智能客戶運營服務、經營決策分析服務。

唐俠認為,中國的信用體系並不像其他發達國家那麼健全,而且信用信息分散割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飛貸與中國市場上近百家有資質的數據供應商溝通,不斷地進行測試、驗證,對於紛繁複雜的互聯網數據進行大量遴選和清理,將各種數據轉化為可用的有效信息,最終建立「慧眼智能大數據平台」,容納了中國金融科技創新所需要的多維度用戶大數據,這也是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在之後領先歐美企業的基礎能力。

最大的挑戰在於風險管理。掌握海量優勢大數據後,唐俠的團隊開發出了「天網量化風控平台」,可以根據每位客戶的數據記錄和其他因素為其設置個性化利率和借款額度,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學習,該系統平台能夠不斷進行自我優化和性能升級,以應對全球金融企業不斷面臨的新問題。唐俠表示,「這不僅節省了人力及管理等成本,更為關鍵的是這套體系對風險的把控更加科學和精準。」迄今為止,天網量化風控平台經多家合作銀行實際驗證, 無一例被確認身份欺詐。

然而,金融科技企業面對大量普通用戶的痛點問題,不僅僅是風險管理,更需要針對繁複的傳統金融信貸流程大幅提高服務效率,神算移動科技平台應運而生。飛貸採用基於互聯網的開源分散式架構,相比中國傳統銀行普遍使用的傳統IT基礎架構優勢非常明顯,可以數毫秒內完成大量的數據整合運算,給出決策結果,實現了全線上的自動化審批,極大地提升了效率,不僅節省了人力及管理等成本,提升用戶端體驗,更為關鍵的是這套體系對風險的把控更加科學和精準。目前神算移動科技平台可實現空間和服務的無限擴展,自研中間件平台可在1分鐘內同時處理6000萬次資料庫請求。飛貸的神算科技平台已達中國互聯網企業一流水平,並被認定為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在《時代周刊》報道中,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拉斐爾 ? 阿米特(Raphael Amit)教授評價唐俠和飛貸團隊「是卓越和富有遠見的,並且具有金融科技公司中罕見的創新能力」。飛貸所創立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平台和服務輸出能力,也成為如今全球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所延用的模板和參考案例。

8年實踐,飛貸從搶跑、摸索、創新到引領全球

實際上,在中國市場,很多企業甚至不乏巨頭企業都認識到了金融科技對傳統信貸改革的巨大市場風口,而正是這種全球最激烈的競爭創新環境,讓飛貸不斷加速引領型創新,從優秀走向卓越。

唐俠在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對此表示,在中國,飛貸的競爭對手都非常優秀,相比其他企業,飛貸主要具備四大競爭優勢:

1、整體輸出:不同於單一或若干模塊輸出,飛貸輸出的是移動信貸整體技術,涵蓋了產品、科技、風控、大數據、品牌營銷、運營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對合作金融機構的項目實施效果有保證,並能快速執行運轉。

2、大規模實踐驗證,風險可控:飛貸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經過接近3年時間、人民幣數百億資金規模的實踐驗證。風控技術和運營體系更是超過8年實踐驗證。接受移動信貸整體技術輸出的金融機構無需承擔前期試錯成本、投入成本、時間成本且風險可控。

3、通用型技術,不依賴特定資源,可實現快速規模化:飛貸的體系具備開放性和普適性,不需要依賴特定資源,比如特定的數據資源或客戶資源。

4、支持合作金融機構的能力建設:飛貸在輸出移動信貸整體技術給合作金融機構的同時,也會協助培養、提升合作金融機構相關模塊人員的自身技術水平與能力,而非僅做技術單向輸出。

唐俠強調稱,飛貸保持行業引領創新優勢的重要原因在於專註。飛貸用了八年時間,完成了搶跑、摸索、創新、引領和持續投入,這也是飛貸吸引美國《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等全球頂級媒體,以及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中國金融科技案例的根本原因。

唐俠對此表示,「從長遠來看,飛貸將自身定位為一家為全球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技術公司」,這意味著飛貸接下來將加速全球化進程,加強與全球銀行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推動覆蓋全球另外4/5人口的普惠金融服務。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科技企業的邊界就是中國大陸的地理邊界,這個由13億用戶組成的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足以支撐起巨型科技公司所需要的人口紅利。智能手機、高速移動網路、移動支付體系普及,更是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但過於依靠國內市場,再加上各種特色的本土化,造成了一堵無形但界線分明的「牆」,國際科技巨頭很難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中國科技企業也很難在海外市場取得突破。

而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飛貸成為一個特例,這既是中國龐大人群對「普惠金融」的強烈需求,以及傳統銀行需要推動變革的大背景趨勢,也是「普惠金融」數據和技術創新的普適性特點,更是飛貸八年來不斷投入的專註。

對於飛貸加速全球化,《時代周刊》對此評論稱:「放眼全球,經濟和市場的波動性和破壞性不斷加劇,走出去可能是一個冒險的選擇。但是,如果說飛貸已經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飛貸已經知道如何有效管理風險並因而獲得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遠大前程》40位老戲骨集結 年度大戲為何吊足觀眾胃口?
聚焦!達州出台網約車管理實施細則,5月1日起施行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