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生活的波動,我否認了愛的衝動 | KY觀影:《奧斯汀書會》
KY觀影作者/夏超
編輯/KY主創們
《奧斯汀書會》是美國導演羅賓·史威考德的作品,以六個人討論簡·奧斯汀的六本書為故事主線,呈現了不同的人對奧斯汀書中婚戀關係的各類看法,同時展現了這些人物的感情困境。
喬斯琳四十多歲,從青年時代就一直單身。她喜歡養狗,對自己的狗感情很深。一隻陪伴自己多年的愛犬死了,喬斯琳為它辦了一場隆重的正規葬禮,買了棺材,做了遺像,請來牧師,邀來親朋好友。
喬斯琳不算是一個單身主義者,她不反對戀愛,只是覺得別人恩愛甜蜜或糾纏不清都顯得不切實際,她總覺得愛情離自己很遙遠。這些年的單身生活沒有給她帶來什麼困擾,她過得井井有條,安寧滿足。但在朋友的眼中,她的生活似乎散發著某種孤獨感。
雖然自己不戀愛,喬斯琳總愛操心朋友的感情問題,比如她的閨蜜西爾維婭和丹尼爾就是喬斯琳當年撮合的。現在丹尼爾要離婚,喬斯琳看到閨蜜傷心不已,又開始想著為她尋找合適的新對象。
一次,喬斯琳被靦腆帥氣的小夥子格瑞格搭訕,她原本態度冷淡,想到介紹給西爾維婭認識,她便邀請格瑞格一起參加讀書會。格瑞格非常開心,想進一步接觸喬斯琳,他將喜歡的科幻作品分享給喬斯琳,而她根本不願看,甚至有些不屑。他邀請她一起吃飯,一起挑選沙發,喬斯琳都有些為難,總是將格瑞格往西爾維婭那邊推,而他根本不喜歡西爾維婭,兩人的關係陷入尷尬。
有趣的是,在參加幾場讀書會之後,格瑞格和其他人熟悉起來,談笑風生,非常親近,喬斯琳反而心生嫉妒了。這時,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在意格瑞格,但她不願面對自己的心動。當格瑞格想要靠她更近,喬斯琳總是試圖躲避,壓抑自己的感情。
喬斯琳為什麼會這樣?她堅持單身,不算是深思熟慮後的個人選擇,更多是出於對感情的畏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這樣的想法在當下非常普遍,很多人覺得愛情很複雜,難以控制,愛一個人意味著承擔一場風險。
親密關係是豐富的,當我們選擇與另一個人共同生活,我們可以收穫分享的樂趣、互相支持的溫暖,也必然要承擔可能的衝突與矛盾。而喬斯琳總是盯著難以控制的部分,潛意識地認定情感是危險的,所以她為了穩定不變、條理清晰的生活而避開愛情。她生活在郊區養狗,從寵物身上獲得陪伴感,與朋友保持適度的互動,讓生活不至於沉悶,她很少探索生活的新可能,將自我封存在一切能帶來安全感的事物之間。
單身生活之於喬斯琳,更像一種逃避。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在與格瑞格的互動中,她才逐漸發現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望。或許是時候做出新的嘗試了,喬斯琳決定走出自己的安全區域,開始閱讀格瑞格分享的科幻小說,結果自己非常喜歡,原來被輕易忽略和否定的東西並不像自己預期的那樣糟糕。從這一刻起,她決定直面情感的波動。主動去見格瑞格,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戀愛。
普魯迪是高中法語教師,她嚮往巴黎,遵循歐洲的習慣,和別人說話時偶爾會飈法語,覺得自己有文化、有品位。相比之下,丈夫迪安顯得平庸許多,他喜歡流行文化、愛看球賽,心思簡單。這差異巨大的兩人相處地並不好。
比如有一次,迪安原計劃帶普魯迪去巴黎,結果領導又派他陪客戶去看籃球賽,巴黎之行不得不取消。普魯迪非常失望,她不聽解釋,也不願進一步溝通,直接生氣地離開。普魯迪時常覺得迪安不夠理解自己、不夠愛自己,而迪安對普魯迪變化莫測的脾氣非常苦惱,她也不願溝通,迪安都不知道錯在哪裡。漸漸地,他們對這段感情有些灰心喪氣。
普魯迪對愛的苛刻態度,和她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她從小跟著媽媽獨自生活,媽媽給她一張老照片,普魯迪都無法確定照片里的人是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粗心大意,生活亂成一團,普魯迪從小到大很少能得到媽媽體貼的關心。
普魯迪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有所懷疑。在中學時代,她性情孤僻,還被朋友的玩笑戲耍,感覺遭到了背叛。她不願輕易對別人袒露心裡的想法,在別人面前流露真情就意味著可能被傷害。所以,普魯迪期待中的愛,不是敞開心扉地交流,而是對方能看透自己的情緒和防備,只有如此才能說明對方真的在乎自己,而迪安並不是這樣的人。
在兩人感情越來越脆弱的時候,普魯迪和一位男學生越走越近,她知道這很危險,但又難以控制自己。她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情感會如此強烈,開始要超出理智的控制範圍。
在參與奧斯汀書會的過程中,普魯迪對男女情感有了更多理解,終於在與學生相約開房的紅路燈前醒悟過來。她之所以被男學生迷住,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逃避當前婚姻中的不滿,更可能是想要彌補學生時代的遺憾,潛意識地尋求一個全新的人生。這份感情中充滿了太多幻想、奢望和不真實,她決定放棄這場迷夢。
普魯迪選擇回到迪安身邊,想修復日漸破碎的關係。她急沖沖地跑到迪安面對,懇求他為自己讀書。迪安看到激動的普魯迪,但他想要的不是變成她期待中的人,而是想讓自己真實的樣子能夠被她接受。
愛,不是互相裝成對方期待的樣子,而是用真實的樣子互相分享和交流。所以,普魯迪主動分享這本書,豈不是更好的方式。當一個人主動去愛時,她才能更加明白愛的力量。隔閡已久的兩人終於找到合適的互動方式,他們要面對的是煥然一新的生活。
西爾維婭結婚25年,兒女都已長大,她對當前安穩富足的生活非常滿意,但丈夫丹尼爾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段關係缺少了維持下去的理由,兩人的和睦只是表面的,每天聊的都是重複、瑣碎的事,性生活也失去活力。丹尼爾難以忍受如此乏味的生活,他想要離婚,與別人開始新的愛情。
西爾維婭聽完這些話,情緒崩潰,原以為擁有的完美人生瞬間化為泡影。她一蹶不振,在家中以淚洗面,查了丹尼爾的新歡的資料,發現對方並非年輕貌美,她更加無法理解丹尼爾為何拋棄自己。
她熟悉的生活隨丈夫的離去消失了,走在自己家裡都覺得陌生。她努力平復下來,但一旦受到刺激就悲傷起來。她陷入自我懷疑,困惑自己是否真的令人厭倦,擔心人生從此糟糕下去。她覺得,相比於男人,她這樣的大齡女性要重新開始一段婚戀非常困難,她害怕自己要孤獨終老了。
經歷一段消沉之後,西爾維婭恢復起來,在閱讀《曼斯菲爾德莊園》時突然醒悟:一段婚姻是否堅固,不是由其中堅定的一方決定的,而是由最虛弱的一方決定的。西爾維婭想通了,婚姻破裂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對愛不夠堅定,而是丹尼爾的錯,是他陷入中年危機,游移不定,想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新可能。她不再自我貶損,開始痛恨丹尼爾。
令西爾維婭想不到的是,當她走出離婚的陰影,丹尼爾好像後悔了。他偷偷跑回來為她割草、送報,從孩子那裡得知家裡的浴室壞了,他想幫忙修理。然而,西爾維婭不為所動,為他之前的背叛而憤怒,毫不留情地將丹尼爾拒絕。
一次,女兒在攀岩時不小心跌落受傷,西爾維婭和丹尼爾提心弔膽地趕到醫院照看,有了再次接觸的機會。這時,兩人又體會到彼此的溫暖,西爾維婭開始猶豫,她不知道是不是該原諒這個曾經軟弱的丈夫。
丹尼爾也看出西爾維婭的徘徊,但不知道怎麼更合適地為自己爭取。在最後一次讀書會上,朋友講起書中寫信溝通的情節,丹尼爾決定試一試。寫信,更容易將真實的想法準確地表達出來,也能減少當面說出時的尷尬與不適。
這封真誠的信打動了西爾維婭。西爾維婭知道自己心裡還是愛丹尼爾的,這也是她感到憤怒的原因之一,而這次離婚更讓她了解,兩個生活多年的人如果不常常溝通,仍有可能變得陌生。她也更理解了,人性中存在諸多軟弱,生活很可能無法完美,所以去包容對方的殘缺和猶疑也是一項重要的人生修鍊。這對結婚25年又離婚的情侶,決定再一次去認識彼此。
從喬斯琳和普魯迪身上可以看到,有時我們所遇到的生活困惑,並不是外部世界直接造成的,而是來自我們的內部。那些被壓抑下去的恐懼和不安,被掩蓋或刻意遺忘的悲痛和創傷,依然可能暗中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使我們陷入糾結與徘徊。
人的心靈像是一片遼闊的海域,在深處又晦暗不明,慾望的潛流沒有固定方向地肆意流動,只有常常凝視自己的內心,人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一個人想要較好地自知是困難的,一段關係中的兩個人要較好地了解彼此更加不容易。這也是西爾維婭所忽略的,她以為穩定的關係可以任其繼續維持下去,但丹尼爾的內心悄悄發生著變化,兩人對此又缺少足夠的溝通和分享,使得關係出現裂痕。
為了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除了培養自我關照的習慣,我們也可以多與不同的人聊天、討論,或是讀小說、看電影。奧斯汀書會,對影片里的人來說就是一個提供更多視角的良好場域,那些角色們面臨的問題、他們辛苦地求索、他們做出的選擇與犧牲,對現實中的我們可以構成一種參照和引申,讓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與他人、世界的關係。
那麼,是否有一本書或一部電影,曾給予你生活的智慧,陪伴你走過艱難的時刻?歡迎留言哦。
※想得多的人,可能反而活得更長? |研究:「神經質人格」生存指南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