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為什麼不聯合孫權吃掉劉備反而打孫權?
劉備稱帝後不久,就開始籌備為報關羽之仇的伐吳之戰。雖然出征時劉備並未率領馬超、趙雲等彪悍的戰將,還在出發前折了張飛,但劉備還是依靠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連退有千里之遠。
陸遜雖然大敗,但是陸遜在之前的襲殺關羽戰役中表現極為出色,又是呂蒙生前極力推薦的人選,因此孫權不但沒有責怪陸遜戰敗,反而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並先後派遣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前來支援,而孫桓雖為劉備軍所圍困,但是他堅守夷道,不致城池陷落。
而後劉備與陸遜僵持了有半年之久,陸遜找准機會,反攻劉備,令劉備大敗而歸。
當初在劉備發兵東吳時,已經稱帝的曹丕高興壞了,他不僅可以坐山觀虎鬥,而且還可以趁機滅掉失利的一國。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蜀國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卻不發兵攻打蜀國,反而攻打了戰勝的東吳。這顯然是違背了兵法常識的,這是為什麼呢?
夷陵之戰勝利後,吳軍內部也出現了意見分歧。徐盛、潘璋等人認為,曹丕不會主動東吳,吳軍現在應該乘勝追擊,繼續進攻劉備,可以一舉擒獲劉備。但陸遜、朱然、駱統等人則清醒的認識到,曹丕不會縱容孫權和劉備之間的均勢被打破,所以曹丕立馬發兵攻打東吳。
從曹丕一方的角度看,夷陵之戰後的態勢已經變成了吳強蜀弱,進一步的危險就是孫權乘勝追擊,真的直取益州,如果出現這種局面,曹丕一方如果也想參與瓜分劉備勢力,只能從漢中進兵,但漢中道路崎嶇,糧運困難,就算是滅了劉備,曹魏也分不到什麼。
所以,這時候對曹魏來說,理性的選擇就是打壓孫權,迫使孫權放棄徹底消滅劉備勢力的打算,繼續保持著南方分割為兩部分的局面,而不是變成一個統一的勢力,一心一意的對抗北方的曹魏。而且,進攻孫權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是,劉備剛被吳軍擊敗,有可能出兵報仇,客觀上協助魏軍作戰。
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魏軍就有可能在荊州方向擊敗吳軍,進佔荊州的長江以南部分。那麼統一天下的勝利指日可待。然而這次伐吳的結果卻是失敗,曹丕一統天下的夢想瞬間破滅。
※曹操創造的集團,夢三國曹丕的戰略藍圖
※吳國最勇猛的5大名將,一人救過孫權2次,一人經歷了整個三國時期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