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科普|生命之乳】忘憂草(下)

【科普|生命之乳】忘憂草(下)

《女性,挺起你的胸》系列連載

患了乳腺癌的女子,經歷乳癌切除手術,又經歷了艱難的放、化療,心理大多一樣,對醫學和藥物越來越關注起來,特別會想到中醫。「可以吃中藥嗎?」90%的患者會問這個問題,似乎一旦手術和放、化療結束後,茫茫人海沒了依靠和援手,沒了救命稻草。

我國古代的癌,只叫做瘤,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已有記載。《諸病源候論》對瘤的定義是「留結不散」,至於「癌」字,最早出現在宋代東軒居士的《衛濟寶書》中,但宋元的醫師一般把癌稱作岩,因為它像岩石一般堅硬而且凹凸不平,所以乳癌原來叫作「乳岩」、「奶岩」。

祖國的中醫理論博大精深,解釋乳癌的成因是「憂思郁愁,肝腎不足,熱毒蘊結」。許多乳癌,緣起家庭不和或事業不順,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挫折等。對乳癌的闡述,要數明代先師陳實功的《外科正宗》里記得最具體,其還附有乳房癌圖。它把腫瘤稱作「失營」或「失榮」,因癌令女子失去光澤和豐腴,如花般萎謝,此謂「失營」;令母親失去榮耀,不僅失去乳房,連生兒育女也可能是冒險,此謂「失榮」。

《丹溪心法》提出「乳岩」患者應當「戒七情,遠厚味,解鬱結,養氣血」。中醫認為,乳腺癌乃虛實夾雜之頑疾,整體屬虛,局部屬實。一方面,乳癌患者因正虛邪入而致病,經手術創傷後而氣血受損,正氣更是受挫,又兼放、化療,毒素對癌細胞殺傷的同時,正氣更受損嚴重,故而乳癌術後辯證整體屬虛是其根本。另一方面,乳癌細胞及毒素可能早已侵襲或滯留血液,潛伏於臟腑,術後放、化療的葯毒續擾,患體代謝之濕熱濁痰蘊積為毒,均為邪滯,故「扶正祛邪」是中醫治之大法。

除了好的西醫,好的中醫一定是乳腺癌患者的救命「稻草」,這「稻草」是草藥。西醫說的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中醫說的經絡、陰陽、氣血、臟腑。其實西醫和中醫有共通的地方,西醫也認為人體內有乾濕、冷熱的對立,必須保持各種能力的平衡,如失衡,人就會生病。而中醫通過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大多以服用草藥的方法全方位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調節免疫、內分泌功能,抑制腫瘤生長,同時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調整情志。

作為掌握西醫技術的醫生,我也研究針灸和中藥,如若乳癌患者問我要不要看中醫,我會告訴她們,中醫和西醫是在不同的哲學思想、社會形態和科學技術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而來的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是對人體以致生命的不同解讀。即使是在西醫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眾多患者得益於中醫,崇拜中醫。西醫中有中醫的哲學,中醫中有西醫的理念,中醫調理,西醫治療,中西醫結合,因人而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