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最具戰略意義工程,助中國奠定版圖雛形,成就比肩萬里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齊後即派尉屠雎率50萬大軍進軍嶺南征服南方百越民族,同時他命「史祿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於是一個投入10萬民力歷時3年的浩浩蕩蕩的水利工程就此完成,史稱靈渠。靈渠鑿成後,水路的暢通使得秦軍軍需和舟船能夠深入嶺南腹地,確保了秦軍的最終勝利,並在嶺南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奠定了如今的中國版圖。
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其5個聳立的山嶺中都龐嶺是縣南海洋河的發源,越城嶺是灕江的發源。兩嶺相望而不相接,形成了一個通道,兩股水源就在這個通道上比鄰而流,各走南北,相距不過數十里。秦人就在這個通道上,利用少許天然河床並開山鑿石,終於鑿成全長36.4公里、寬10米、深5米的靈渠,將海洋河與灕江連接了起來。
海洋河與靈渠的接頭處有一長500米、寬7米的斜坡使水沿其翻滾而下,故稱滾水壩。水在滾水壩上一滾,不僅減弱了下游的水速,同時減弱了80%的衝擊力有利於壩身的安全。更令人驚嘆的是,滾水壩不是傳統的「一字型」而是「人字形」,在兩「撇」的交匯處有一個長數十丈、犁鏵一般的石壩劈向洶湧而來的綠波,將水流劈成2股按三七比例分與灕江和湘江。
這個鏵嘴不但讓壩身穩固,更是讓靈渠所得的水量均勻流暢,它是這個水利工程設計思想的險峰,沒有它整個水利工程如挖去了鑽石的戒指毫無價值。滾水壩將海洋河分出3成水量順渠流入灕江,「老死不相往來」的湘江和灕江兩水就此交匯,南北貫通,暢行無阻,而靈渠讓海洋河的水流入兩江(長江和珠江)和兩海(東海和南海),這在世界水利史上迄今也未見第二例。
當然每一個偉大的工程都傾注並捐棄了大量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白骨,留下了世代相傳的傳說。據說第一個奉命主持靈渠的張姓工程師,未成被斬;繼任的劉姓工程師又因未成而被斬;第三個李姓工程師在前兩人奠定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終於完成了大業。然而就在朝廷要論功行賞於李工程師時,他追思前人積累之功,不願獨享聲譽而遭後人的譴責,於是自殺身亡。
後世人民深切懷念這3位偉大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封」他們為「將軍」,並為他們合建了一座「三將軍墓」側立於靈渠旁。靈渠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廣泛的利用與多次的疏浚修繕,自漢代至民國的2000多年間,對靈渠的維修的改建多達37次,其中漢2次、唐2次、宋7次、元3次、明6次、清15次、民國2次,可見靈渠對大一統中國的重要性。
1937年粵漢鐵路修建,持續了2000多年的靈渠航運作用逐漸被陸路運輸取代,但它在灌溉方面的作用仍十分明顯,時至今日,靈渠仍然是一條居民賴以生存的古代運河,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活態遺產。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可是人們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讓孟姜女哭泣的長城上,卻忽略了具有如此偉大戰略意義的靈渠,它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
※4000年前上古第一城,疑似黃帝京都崑崙城?祖宗的愛寵竟是揚子鱷
※上古神話的英雄后羿,史實中失敗的政治家,顛覆夏王朝的一代帝王
TAG:軒軒有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