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馬一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馬一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以宋代張載的「橫渠四句教」來鼓勵大家,

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希望大家「豎起脊梁,猛著精彩」「養成剛大之資,

乃可以濟蹇難」,

力圖以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喚醒民心。

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後以字行,號湛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他生性聰慧,好學深思,秉承儒家正統,生於亂世而不棄文藝。其為學,儒釋道會通一氣,為一代儒宗;其為書,儒家氣象、道骨仙風、禪心佛理融會一爐,為書法大家。

1931年冬,馬一浮與姐姐(右一)一家在杭州延定巷寓所合影

1957年5月,周恩來總理陪蘇聯元首伏羅希洛夫拜訪馬一浮

清光緒八年(1883),舊曆二月二十五日,馬一浮生於四川成都,乳名錫銘,學名福田。父親馬廷培,原籍浙江會稽,時任四川仁壽縣知縣。母親何恭人,出身於陝西丏縣望族,家教優良。幼時,馬一浮在慈親長姐的呵護下,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馬一浮5歲時,隨退隱的父親返回浙江會稽老家。9歲時,馬一浮父親聘請舉人鄭墨田來家裡教他讀書。可沒過多久,先生就堅決請辭。父親以為兒子不聽教誨。仔細一問,才知道他天賦異稟,才智過人,老師自愧無法勝任,不想耽誤學生前程,自動辭教。此後,父親偶爾親自教導馬一浮讀書。馬一浮就開始了自學生涯。

馬一浮 《西江月》詞 18×32cm 紙本 1949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西江月》。吹皺一池春水,東風又換西風。村歌社鼓月明中,到處魚驚荷動。堤柳分來暗綠,湖波流盡殘紅。六時花外遠聞鍾,過眼輕塵如夢。蠲戲老人。

1942前後,在四川樂山濠上草堂書房

天賦超人的馬一浮很快有了突出表現,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在紹興縣試中名列榜首。民國時期浙江省第一任都督、交通總長、浙江名士湯壽潛讀過馬一浮的文章後,大為讚賞,便把長女湯孝愍許配給他。光緒二十五年(1899),馬一浮娶湯孝愍為妻。結婚當年,他與謝無量一起到上海同文會堂學習英文、法文。謝無量早年亦受業於湯壽潛,因與馬一浮志趣相投,遂成終生知己。

然而命運無常,馬一浮幼年喪母,父親病亦加重。1900年,馬一浮返鄉服侍年邁體衰的父親。次年春天,父親病逝。料理完後事,馬一浮再度赴滬遊學,與謝無量、馬君武一起創辦了《二十世紀翻譯世界》。然而,厄運再度降臨,馬一浮忽然接到妻子病危的電報,他晝夜兼程,卻依然未能見到妻子最後一面。親人接二連三離他而去,使馬一浮對世情日漸看淡。妻子湯氏病逝之後,馬一浮一直未娶,孑然一身,繼續他漂泊的遊學生活。

馬一浮 《酬嗇庵雪中見懷》詩 27×16cm 紙本 1948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酬嗇庵雪中見懷》。閉關夜半不聞雷,雪後傳詩忽眼開。萬法心空無寸土,五行倒用有三災。人天坐閱東流水,螻蟻終緣一樹槐。吹劍談仁何足道,寒梅影里望春台。戊子臘月四日。

1963,左起:彌甥女丁敬涵、馬一浮、內侄女湯淑芳

1903年,20歲的馬一浮當選清政府駐美國使館留學生監督公署秘書,來到美國聖路易斯。文牘之餘,馬一浮根據自己喜好讀書,涉獵甚廣。他所購的《資本論》是被攜入中國的第一部。1903年,清政府任命溥倫親王為團長,率團參加1904年的第12屆世博會,馬一浮兼任中國館秘書,曾赴英倫三島及德國遊歷。就在世博會開幕前一天,他被迫返國,途中取道日本。在日本,他跟烏瀉隆三學習日文和德文,閱讀各類著作。11月,馬一浮終於再次踏上故土。

從西方歸來,馬一浮與謝無量一同隱居在江蘇鎮江焦山海西庵,開始認真總結與消化西學理論和西方文藝。他翻譯了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題為《稽先生傳》,刊登在《獨立周報》上。此後馬一浮便完全專心於國學研究,意欲將西學與本土文化作一番徹底對照。1905年底,馬一浮到杭州,寄居廣化寺三年,日日到文瀾閣讀《四庫全書》。

馬一浮 己卯改定復興書院簡章稿 紙本

1912年,馬一浮29歲,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特邀馬一浮為教育部秘書長。他勉強上任,因辦學理念上的分歧,不足三周就提出辭職。去職之後,馬一浮便赴南洋考察,看到當地華僑以儒學為國教,不廢經學。回國後,他愈發埋首國學,並開始涉獵佛學典籍。

1916年,馬一浮33歲。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再次邀請馬一浮出山,任北大文科學長,被馬一浮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而婉言辭謝。

從廣化寺搬出後,馬一浮隱居杭州陋巷,布衣蔬食,不求聞達。許多文人雅士都與之交好,其中就有蘇曼殊、李叔同。除了談佛論道,他們在書法、琴藝方面也多有來往。馬一浮對李叔同書法十分讚賞,認為「精嚴凈妙……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李叔同出家前的某一天,曾帶學生豐子愷到陋巷拜訪馬一浮。此後,豐子愷也漸漸成為他的常客。當馬一浮得知李叔同受戒的消息後,曾到靈隱寺看望他,並贈給他明代藕益大師的《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和清代見月律師的《寶華傳戒正范》。

馬一浮 屈原《涉江》 148.6×40.8cm 紙本 1963年

浙江圖書館藏

釋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癸卯秋八月,蠲戲老人書。

鈐印:蠲戲老人(白) 我自調心(白)

馬一浮靜心讀書,待人真誠,所以朋友眾多。1929年,熊十力來到杭州,想結識馬一浮,聽說馬一浮不輕易見客,就把自己的《新唯識論》寄給他,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消息。正在熊十力猶疑不定的時候,馬一浮來看望他了。他告訴熊十力,假如只有一封信,他自然可以馬上回信。之所以這麼長時間沒有迴音,是因為他既然把著作寄給他了,就只好等看完作品之後再給答覆。由此可見馬一浮待人之真誠。此後二人書信頻頻,相交甚篤。

馬一浮 《感物和蘇盦作》詩 67×32.2cm 紙本 1965年

浙江圖書館藏

釋文:《感物和蘇盦作》。野處同夷夏,窺觀異晦明。隨風剛菌折,積雨又苔生。虎兕終何用,蟭螟亦有情。未須嗟日昃,甘寢可投兵。乙巳雨水後三日。

鈐印:我自調心(白)

當然,慕名而來者也有位高權重的軍閥官僚。對於這種拜訪,馬一浮從來都毫不客氣地拒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迫於形勢,他背井離鄉,踏上艱難的避寇之路。在弟子姜心白幫助下,馬一浮攜萬卷藏書離開杭州,避兵桐廬。豐子愷收到馬一浮的來信,也率領全家,投奔馬一浮。然而迫於戰事,馬一浮與豐子愷先後離開桐廬。豐子愷於1938年3月13日抵達長沙,馬一浮則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到江西泰和講學。原來,抗戰爆發後,浙江大學提出要幫馬一浮運書,他感於校方尊師重教,遂答應出山講學。

1938年,馬一浮先後在江西泰和與廣西宜山為浙大學生開設國學講座,後來講稿分別輯為《泰和會語》和《宜山會語》。他開設這個講座,「其意義在使諸生於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了認識,然後可以發揚天賦之知能,不受環境之陷溺,對自己完成人格,對國家社會乃可以擔當大事」。他以宋代張載的「橫渠四句教」來鼓勵大家,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希望大家「豎起脊梁,猛著精彩」「養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力圖以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喚醒民心。

馬一浮 致嗇庵札 27×16cm×2 紙本 1960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嗇庵道長坐下:辱閏月廿六日教並賜答一律,喜葆光養和,流露行間。如親晬然之容,浣慰不可言。唯好我過於知我,致有溢美之譽,伏讀增悚。《廬山新謠》續得十二章,仍付星賢,請間呈覽。率皆放恣之言,乏玄曠之趣。雖不敢自匿,其鄙拙實無當於風詩,老而不進,徒供笑噱而已。在山殊少游陟,近已輟詠,又苦薄寒,不日將還杭矣。秋深,仍望加意頤衛。不宣。浮再拜。庚子七月二日。

1938年6月,豐子愷應聘桂林師範。不久,馬一浮也來到桂林,後來因創辦復性書院又去了四川。馬一浮一直嚮往能在山清水秀的桃源勝境作古典式的書院講學。對馬一浮仰慕已久的蔣介石得知後,很快就以行政院的名義向他發出辦學邀請,並劃撥了一筆辦學基金。

馬一浮 嵇康《琴賦》 51×29.3cm×4 紙本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一)若乃春蘭被其東,沙棠殖其西,涓子宅其陽,玉醴涌其前,玄雲蔭其上,翔鸞集其顛,清露潤其膚,惠風流其間。竦肅肅以靜謐,密微微其清閑。蠲叟。(二)於是遁世之士,容期綺季之疇,乃相與登飛梁,越幽壑,援瓊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周旋永望,貌若凌飛。邪睨崑崙,俯瞰海湄。指蒼梧之迢遞,臨回江之威夷。蠲叟。(三)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紛淋浪以流離,奐淫衍而優渥。燦奕奕而高逝,馳岌岌以相屬。沛騰遌而競趣,翕韡曄而繁縟。嵇叔夜《琴賦》。蠲叟。(四)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閑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纓徽流芳。於是器冷弦調,心閑手敏。觸篦唯如志,唯意所擬。初涉《淥水》,中奏《清徵》,雅昶《唐堯》,終詠《微子》。蠲叟。

鈐印:蠲戲老人(白)

馬一浮給書院取名復性書院,意欲通過書院講學,以「六藝」統攝一切學術,恢復學術、人心的中正平和。馬一浮還提出,書院學制不受任何限制,為純學術團體;其經費除政府適當資助外,主要由個人捐資解決。蔣介石採納了他的意見,在重慶親自接見,並設宴款待了馬一浮。馬一浮誠懇地告訴蔣介石:「國事萬機,要在寬簡。寬則民附,簡則易行。法峻則散,政煩則民惑」「唯誠可以感人,唯虛可以接物。」

1939年9月15日,書院舉行了開講禮,馬一浮以「主敬為涵養之要,窮理為致知之要,博文為立事之要,篤行為進德之要」為學規,印發了《復性書院開講日示諸生》,明確講述了辦學目標。馬一浮擔任主講,並邀請熊十力也作為主講人之一,但兩人辦學理念不同。馬一浮要的是傳統古典式書院,他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沒有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學生自願選課聽課,沒有考試、文憑之類的實際問題。他希望書院培養讀書種子,培養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熊十力更關心一些實際問題,如書院規制、用人以及學生文憑等問題。因此,這年十一月初,熊十力辭去書院講席。

馬一浮 四體書禪師語錄四屏 132×32cm×4 紙本

浙江圖書館藏

釋文:(一)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科臼,差落顧佇。雲岩語。蠲叟。(二)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石頭語。蠲叟。(三)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盤山積語。蠲叟。(四)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天衣懷語。蠲叟。鈐印:蠲戲老人(白)

抗戰時期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的主要學術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發表的,講稿輯為《復性書院講錄卷一》,此後又有卷二、卷三等,共六卷。因痛感連年戰火之後文化蕭條,經籍散落,書院停講後,馬一浮開始「鬻字刻書」,既刻自己的著作,又刻古代經典著作,意欲保存傳統文化遺產。馬一浮計劃刻印一百一十四家六百二十七卷古書,使後來有志於此學者,不至於無書可讀。

1943年,馬一浮開始編刻自己歷年詩詞之作,最後編成《蠲戲齋詩前集》《避寇集》《蠲戲齋詩編年集》《芳杜詞剩》等。詩歌一向是最能表達馬一浮情感的載體,誦其詩,可見其人。他曾說過「後人有欲知我者,求之吾詩足矣」。不論和平還是戰亂,他詩興不減,以此記錄他的心路歷程。馬一浮是20世紀一代理學大師,在他的詩歌中,經常會有說理的作品。風俗事物皆可以剖析入理,與古為新,理境通脫,引人入勝。

1946年5月20日,馬一浮乘飛機由重慶至上海,然後回到杭州,暫時借西湖葛蔭山莊為臨時書院院舍,繼續以書院主講兼總纂的名義賣字刻書,以維持書院。此時的馬一浮雖然生活拮据,卻不想結束書院,中止刻書。直到政府幣制改革失敗,導致金圓券大跌,書院已無法維持。為「存先民之矩鑊,貽後學之津梁」,馬一浮將書院改作智林圖書館,負責保管流通,纂輯叢書。

馬一浮 《人日雪中作》詩 30×20.5cm 紙本 1951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人日雪中作》。吹律誰能定歲時,偶逢人日亦題詩。太平應待張三世,薄伐爭言服四夷。天半笙歌何處起,江南風雪去年思。蒼生本似浮雲幻,憂樂無端不自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重視馬一浮。1952年,上海市市長陳毅專程到杭州拜訪馬一浮。馬一浮應聘擔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第二年又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他曾作詩贈陳毅:「不恨過從簡,恆邀禮數寬。林棲便鳥養,輿誦驗民歡。皂帽容高卧,緇衣比授餐。能成天下務,豈獨一枝安。」之後兩人遂成知己。1956年冬,陳毅視察西藏歸來暫住廣州嶺南溫泉,馬一浮應邀前往,回來後作《游嶺南歸書所感答湖上諸友問》。此後陳毅數次到蔣庄探望,有時一談就是大半天。

1957年,周恩來陪同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問杭州,特意到蔣庄訪問馬一浮,並介紹說:「馬一浮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是我國唯一的理學家。」伏羅希洛夫問馬一浮:「您在研究什麼?」馬一浮說:「讀書。」又問:「現在做什麼?」回答說:「讀書。」簡單的回答,概括了馬一浮一生的追求。讀書,讀書,不求聞達於外,但求無愧我心。

馬一浮 《玉樓春》詞 28.5×19.5cm 紙本 1951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藏

釋文:黃花開遍知秋老,落葉滿階閑不掃。浮雲世事總悠悠,流電年光真草草。人情有取皆顛倒,龍斗麟傷何日了。枯桐枝上鳥空啼,夢破霜天殘月曉。

馬一浮一生淡泊,無欲無求。他把死亡看作「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1958年,馬一浮曾為自己寫下《自題墓辭》:

孰宴息此山陬兮?謂其人曰馬浮。老而安其煢獨兮,將無欲以忘憂。學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謂苟悅兮,生不可以幸求。從吾好而遠俗兮,思窮玄以極幽。雖篤志而寡聞兮,固沒齒而怨尤。惟適性以盡命兮,如久客之歸休。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蟬蛻於茲址兮,依先人之故丘。身與名其俱泯兮,又何有夫去留。

1963年,周恩來撥一萬元作為馬一浮頤養天年之資。是年冬,馬一浮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將自己歷年所作書法精品357件獻給國家,並於全國政協禮堂舉辦了「馬一浮書法展覽會」,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還為此攝製了短片。後來,馬一浮又將自己珍藏的唯一一幅宋畫捐獻給國家。

馬一浮 《雨後》一首 36.1×27.6cm 紙本 1957年

浙江圖書館藏

釋文:《雨後》一首。壯火何時已,枯禾一溉青。勞民驅旱魃,平地出風霆。野水明虛閣,山雲低翠屏。宵來涼雨過,閑坐數流螢。乙未秋分前三日,浮再拜上。

1964年,馬一浮81歲,他再次赴京參加全國政協大會,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和陳毅的接見與宴請。他題聯贈與毛澤東、周恩來:「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為一家」「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體國經野輔世長民。」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馬一浮被趕出蔣庄,避居安吉路,終日瞑坐。心累令他胃病加劇,1967年,馬一浮胃部大出血,後諸病皆發,於6月2日在杭州逝世。逝世前,他在枕邊寫下最後一首詩《擬告別諸親友》:

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

馬一浮淡然賦歸,如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他圓融會通,遨遊於千古,修身以伺命;和諧居世,超逸於浮生,任運而順天。這樣的人生,似乎別無遺憾。

馬一浮 辛巳壬午詩稿 29×23cm 紙本

釋文:《曹纕蘅以九日雅集分韻征詠,書此答之》。霜落時過雁,雲深此結廬。登高猶著我,拈韻忽逢渠。白帝防秋急,黃花並酒疏。一言真愧負,戡亂乃無書。來書見勖,以刻書功同戡亂,不知此事已久廢也。

文 | 董立軍

//////////////////////

//////////////////////

//////////////////////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碑拓·墓誌·刻帖
郭沫若的「鬻字例」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