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在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竟然是為了干這事用的……,也是醉了……
餃子是我們中國標誌性的食物,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人不喜歡吃。將各種各樣的食材剁成餡兒,放入多種調味料攪拌均勻,再用擀好的麵皮包起來,放進鍋里煮熟之後蘸上醋、辣子等各自喜愛的醬料送入嘴中,哇~口水爆棚了!
GIF
俗話說的好,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來到了地球,落在美國會被解刨做實驗;落在泰國會被帶走做手術;落在日本會被拉去拍電影;落在韓國會被淹成泡菜;落在中國就上了餐桌......
起初,餃子是由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首創的,且當時的餃子是與藥用,麵皮裡面包的是中藥材,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河南省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鄉南陽,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治好了凍耳,抵禦了傷寒。
GIF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而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經過慢慢的演變之後,餃子已成為日常美食。做法、吃法、味道更是越來越多,速凍餃子也已普及的滿世界都是,然而最香的味道,除了「媽媽的味道」之外,就只有「味傳奇的味道」了。
味傳奇水餃·家常菜
味傳奇水餃·家常菜
味傳奇水餃·家常菜
味傳奇的味道就如其名,傳奇般的味道等你來品
其實,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名廚陸續被送到京里,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怎麼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作最後一樣飯給皇上端去。
蘇巧生木獃獃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蘇巧生的廚藝毋庸置疑,他會做的菜還有很多:蓋餅羊肉、干鍋魷魚須、紅柳烤肉、紅燒小黃魚、胡辣羊蹄、豆芽炒羊肉、椒麻羊腱、素菜丸子、酸辣海筍子、五香毛豆、鮮蔬大拌菜、香拌牛蹄筋、香辣牛肉乾、牙籤肉等。
且這些美味都能在味傳奇水餃家常菜品嘗到
TAG:愛享到昌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