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屢戰屢敗,卻還被稱為秦國名將,只因他替代的人實在太厲害
翻開戰國時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列國之中秦國所出的名將最多,其它國家比如魏國、齊國、趙國算得出來的也就那麼幾個,再到楚國、韓國、燕國就可謂是寥寥無幾了。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秦軍的戰鬥力是列國之中最強的,戰鬥力一強自然打得勝仗就多,打的勝仗多了領軍之人自然就會被人們稱為名將。
在戰國之前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對外征戰一般都是由國君親自統領軍隊(專門負責領兵作戰的晉國「中軍將」也就是晉國「正卿」除外),我們從春秋時期發生的那些著名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發現各國國君的影子,比如說宋襄公和楚成王的「泓水之戰」,戰鬥中宋襄公還被射傷了大腿,還有晉楚「鄢陵之戰」領軍的分別是晉國正卿欒書和楚國國君楚共王,結果此戰楚共王還被射中了一隻眼睛。國君親自領軍出戰打勝了自然是國君的功勞,如此出名將的概率就會變得很小,秦國也是一樣,在春秋時期能叫出名字的將軍也就孟西百三將而已(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他們一開始在崤之戰中吃了敗仗,後來知恥而後勇,打敗了強大的晉國)。
到了戰國時期,特別是商鞅變法以後,秦軍建立了二十等級的軍功爵位制度,於是大部分領軍之將都是靠斬首立功一級一級拼殺出來的,這就給了他們青史留名的機會。這段時期能叫出名字的秦國名將拿可就太多了,比如說司馬錯、甘茂、白起、蒙恬、王齕、王翦、王賁和王離等等等等,基本上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是有一人比較特殊,他能夠被稱為名將不是因為他打了多少勝仗,軍功爵位有多高(二十等級爵位里他位列第九等「五大夫」),而是因為他代替的那個人實在是太太厲害了,他的名字叫王陵,他替代的那個人叫做白起。
事情還得從秦趙長平之戰說起,此戰秦將白起幾乎全殲了趙國的四十五萬主力部隊,趙國從此元氣大傷。白起本想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破邯鄲,拿下趙國,結果秦相范睢由於忌憚白起功勞向秦王進了讒言,導致秦王答應了趙國的割地求和,從而下令暫停進攻邯鄲。結果等趙國緩過氣來以後,竟然不兌現當初承諾割讓給秦國的土地,秦王大怒不已,立即又派白起領兵攻打趙國邯鄲。白起推辭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不管秦王和秦相范睢怎麼請求,白起就是稱病推脫不肯出戰,最終秦王不得不改用五大夫王陵為將。結果王陵率十萬大軍圍攻邯鄲,而此時趙國上下果然同仇敵愾,在廉頗的穩紮穩打之下,王陵屢戰屢敗。
《史記》中是這麼記載的:「趙王使廉頗御之,頗設守甚嚴,復以家財募死士,時時夜縋城往砍秦營,王陵兵屢敗。」查遍歷史資料,王陵的出場有且僅有這麼一次,而且還是屢戰屢敗。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根據分析,王陵此人應該不是一般泛泛無能之輩,因為當時秦軍將領還有很多,為何他就可以脫穎而出為秦王關鍵時刻所用?答案就是——他當時應該已經是很有名氣的軍事將領了,不然怎麼可能一出場就統領十萬大軍,只是後來的歷史資料記載太少罷了。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王陵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名將,不是因為他打仗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替代的那個人的名字叫做白起,這就夠了!
※敗軍將領,憑藉國主信任,竟然變了一個人!
※搬起大鼎,卻砸死自己,一代國君,死的如此奇葩!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