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大發現,高平發現8幅炎帝行宮壁畫藍本底稿

重大發現,高平發現8幅炎帝行宮壁畫藍本底稿

「神農耕種」「遍嘗百草」「遠播五穀」「弓射漁獵」「醫藥針灸」「萬世宗祖」……隨著農曆四月初八(5月22日)神農炎帝誕辰日的臨近,一套明清時期高平炎帝行宮修繕時的壁畫藍本底稿在當地現身。

8幅壁畫以水墨畫的形式繪製在較為粗糙且略微發黃的長方形草紙上,其邊緣用藍色顏料勾畫出在繪畫上稱為「開光」的邊框。8幅壁畫藍本底稿的尺寸規格大致相同,長約29厘米、寬約26厘米。每幅藍本底稿都寫有文字,分別用篆體書寫「炎帝」「神農耕種」「遍嘗百草」「遠播五穀」「弓射漁獵」「醫藥針灸」「萬世宗祖」「演奇樓敬繪之祭祈風調雨順」等文字,基本上總結了炎帝一生的功績。

雖然8幅壁畫藍本底稿色調還保持鮮艷,但均出現顏料脫落現象。這說明當時畫匠使用的是礦物質顏料。

為何斷定眼前的8幅壁畫藍本與高平炎帝行宮有關?

炎帝神農氏在上黨地區嘗百草、種五穀,高平各鄉鎮廣布炎帝廟宇,至今仍存40餘座。與國內其它地區相比,上黨地區特別是羊頭山周邊區域,是炎帝神農祠廟高度密集的地區。

高平炎帝陵所在的莊裡村五穀廟,為歷代高平炎帝廟之首,有「上廟」之稱,與羊頭山神農城的炎帝高廟、中廟村的炎帝中廟、故關村的炎帝行宮、東關的炎帝下廟(現已不存)及上黨地區廣布的炎帝祠廟形成一個完整的神廟體系。

「古時祭拜炎帝的線路,是從羊頭山的炎帝高廟到莊裡村的五穀廟,故關村的炎帝行宮是來往的必經之處。」經王永忠考察,在高平現存的炎帝神廟中,只有炎帝行宮的戲樓被稱為「演奇樓」,而莊裡村五穀廟原存的戲樓名為「奇樓」。

8幅壁畫藍本底稿中,其中寫有「演奇樓敬繪之祭祈風調雨順」字樣,恰恰將這套壁畫使用範圍限定在炎帝行宮的演奇樓。

演奇樓建於明末

故關村位於高平市區北部15公里處的神農鎮。炎帝行宮就在村南,坐北朝南,一進式院落。大門門楣上有砂石質浮雕刻字「炎帝行宮」四字。

「神農炎帝行宮,磐基在故關里村前,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現存墳塚,木蘭繞護,然祠與宮,其相去幾柒百餘步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炎帝行宮的創建年代已無法考證。但從現存廟內的碑刻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從明清時期屢有修繕。

如今,炎帝行宮的正殿、東西耳殿、舞樓、耳房、聖賢殿均為清代遺構。

王永忠介紹,炎帝行宮供奉的是炎帝三太子。每年的四月初八,故關村作為炎帝陵祭祀的首社之一,都要送三太子神像前往。

炎帝行宮南面,有舞樓一座,旁邊立有一通勒石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創修演奇樓碑記》石碑。「從明代開始,人們有了給舞樓冠以雅緻、絢麗名稱的習慣。」王永忠說,炎帝行宮「演奇樓」的得名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演奇樓碑記》記載:「漸今,樂樓年久,風雨漂搖,坦塌損壞,村人日夜憂心……重修樂樓三間,東南耳樓兩間,補修西南耳樓兩間,東大門、鐘樓三間。」

然而,在炎帝行宮現存明清不同時期的8通石碑文字來看,卻沒有找到與演奇樓壁畫相關的文字記載。

2015年,高平市投資200多萬元對炎帝行宮進行修繕。修繕前的演奇樓壁畫已然不存。

「這些壁畫難道當時沒有繪在演奇樓的牆壁上?還是畫工照壁畫藍本底稿內容繪在了演奇樓牆壁而未能保存下來?」對此感到困惑的王永忠在炎帝行宮中看到了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改修炎帝行宮碑記》,在石碑上發現了「畫匠楊金則」的名字。

從現存的8幅與炎帝行宮演奇樓有關的壁畫藍本底稿的繪畫風格來看,應當出自晚清時期的民間畫匠之筆,畫功並不是很精細。「這個時期與『畫匠楊金則』大致處於同一個時期。這套壁畫藍本底稿,很有可能是出自楊金則之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晚報 的精彩文章:

太原五一路公共自行車租賃點鬧「罷工」?什麼情況……
小編帶你走進古城商丘,遊玩攻略在此,收藏喲!

TAG:山西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