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讀人類的似水年華

共讀人類的似水年華

「世界讀書日」雖已過去一月,讀書的好習慣卻很有必要延續。我們再一次遴選出優秀書單,助您縮短和生命科學佳作之間的距離,在知識的海洋中無拘無束地徜徉,在淡淡書香之中迎接將至的悠然長夏。

1

《未完成的進化》

作者: 【英】凱文·拉蘭德(Kevin N. Laland)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譯者: 史耕山 / 張尚蓮

出版年: 2018-1-1

在自然界中,求存的努力並不罕見。大猩猩樹枝釣蟻,水獺石塊鑿殼,蜜蜂八字舞傳訊,都證明了一點:為了延續後代,動物會同人類一樣,把周圍環境安排得妥妥噹噹。儘管如此,在拓展生存空間等方面,人類卻加大了力度,教動物萬難同日而語。能製造火箭,飛向無垠,人類早已邁向了廣闊的物理空間;可形成道德,構建法制,人類真正建起了地上的精神王國。為什麼許多動物與我們有著相似的基因,卻沒能達成相似的成就?

如果需要一種便於釐清當中因由的解釋,那麼應該讀讀凱文·拉蘭德的《未完成的進化》。在這本入圍2017年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決選名單的圖書中,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提出了一種理論,即便不是趣味十足,至少也頗有新意:人類的獨特之處源自文化,它既是進化過程的最終成果,也是極為關鍵的幕後動因。換言之,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得益於文化過程與生物過程的雙重作用。就憑能精準模仿其他個體,能跨越時空大規模轉移信息,人類足以做到升維思考,並對其餘施展降維「打擊」。藉助各種有趣的實驗、故事,作者全方位地展現了這份圓融通透、師古不泥、天馬行空的推論。對生物學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打開這本對人類演化史簡明曉暢的解讀,在分辨種種符號及其指涉的關係中,體驗一種動人的思維美學。

2

《群居的藝術》

作者: 輝格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6

相對於其他物種,人類尤擅群居。基於一套基本設定相對完備的機制,個體可以適應一種特定的生態位,快速融入生存環境,無縫開啟獨有的人生。這套機制,不僅包括特定環境下的生存技能,也有一套成熟的人際關係、交往規則、人脈資本;一旦脫離,個體將陷入極大的被動,正常的發展或也難以為繼。儘管有時會令人聯想到舊式制度、禮教的殘忍因素,《群居的藝術》則告訴我們:這是一套經受住悠長史卷中無數次考驗的機制,使人類火種延續至今,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作為2015年《新周刊》年度新銳圖書作者,輝格始終對人類社會的演進、發展保持有益而高尚的興趣。《群居的藝術》涵蓋了人類學、進化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成果,是輝格對人類社會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也許,其中某些觀念是現時的讀者還不能很快認識到的,不過了解總是理解的開始。

3

《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

作者: [意]斯特凡諾·曼庫索 / [意]亞歷山德拉·維奧拉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譯者: 孫超群

出版年: 2017-3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相對傳統的觀念中,只有具備「大腦」的高等生命才有思維的資格,而植物並不歸屬其中。在一些專家看來,植物其實也擁有特殊的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同樣可以積極應對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甚至,它們還掌握了一套極為出彩的交流系統,靈敏程度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要改變過往的成見,需要提供切實的證據。在這方面,作者斯特凡諾·曼庫索及亞歷山德拉·維奧拉完成了相當值得讚賞的工作。曼庫索是佛羅倫薩大學植物神經生物學國際實驗室主持人,在植物信號與行為研究方面著述頗豐;維奧拉則是義大利知名記者及科普工作者,文字清新脫俗。二位攜手合作,抽絲剝繭,從Science、Nature等頂級學術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找到了關於植物智力存在的一系列最新論證,並梳理為一部精緻的著作。相信在合卷之時,讀者會刷新自己固有的認知,對那一棵棵紮根大自然的綠植刮目相看。

4

《林奈傳》

作者: [英] 維爾弗里德·布蘭特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譯者: 徐保軍

出版年: 2017-11

卡爾·林奈的一生是傳奇的。在七十餘年的時光里,他將全副精力都放在了為世間萬物定名的工作之中。在博物學大發展的17~18世紀,藉助經濟、交通快速發展的便利條件,林奈四處遊學考察,積累起豐富的見聞與閱歷。運用獨創的「雙名法」,林奈命名、分類了9000多種植物、828種貝類、2100種昆蟲和477種魚,為現代動植物命名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這位瑞典皇家科學院創始人之一所構建的宏大生物學體系,結束了博物學界分類、命名上的混亂與分歧,不啻為科學史上一項偉大的成就,「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的稱號當之無愧。

在中文圖書市場上,關於這位偉大博物學家的傳記並不多見。此次由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徐保軍先生譯介的《林奈傳》,由伊頓公學繪畫名師維爾弗里德·布蘭特撰寫,結合了包括林奈手稿在內的大量精美圖片,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再現了林奈多姿多彩的一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傳記佳作。

5

《品嘗的科學》

作者: [美] 約翰·麥奎德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 林東翰 / 張瓊懿 / 甘錫安

出版年: 2017-5

「科學是甜美的」,有理由相信,曾獲普利策獎的記者約翰·麥奎德也會對這一提法深有體會。在2017年5月出版的《品嘗的科學》中,麥奎德總攬全局,遍數古今,從廚房、農場、餐桌、食品公司、實驗室等多個角度,重新審視了人類飲食科學的變革。

從地球早期生命的第一口食物,到正因科學發展而悄然更易的人間美味,每天的盤中餐都在器官乃至心智層面上塑造了今時今日的我們。蘊藏在酸甜苦辣之間的奧秘,如甜食為什麼成癮,如美食迷戀與大腦結構的關聯,都在耶魯才子汪洋恣肆的筆下清晰再現。我們將看到,吃不僅是一種生理行為、一種文化行動,更是一種身份的形塑與表達。

6

《超人類革命》

作者: [法] 呂克·費希

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讀行者品牌

譯者: 周行

出版年: 2017-10

可以預見,基因編輯、晶元植入等技術的確有望成為現實,長生不死或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神話。描繪這場變革的《超人類革命》並不是一本深奧的著作,故無力承擔反思的重要任務。不過,如果讀者的希望僅僅是了解生物技術等如何改善、增強人體狀態,可能在未來誕生的「超人類」革命將如何在道德、倫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那麼由法國哲學家呂克·費希撰寫的這本讀物將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對這場革命的結果,費希的態度是相對樂觀的,雖然措辭不失謹慎,卻仍然飽含熱情地為新技術進步送上讚許。這與福山、桑德爾等論者的意見確有相左之處。唯有對照觀察雙方的論點,才能辨正地看到:隨著納米技術、基因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的確有望無限延展生存的時長與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應技術也可能成為階級分化、社會分級的推手。如何讓科學技術走入千門萬戶,而非成為少數權貴的玩物,應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7

《人類的榮耀》

作者: [美] 邁克爾·加扎尼加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 彭雅倫

出版年: 2016-8

以科學研究成果而論,加扎尼加是當之無愧的「認知神經科學之父」。正是得益於這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工作,左右腦分工的神秘機製得到了揭示。有論者認為,「加扎尼加之於腦科學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之於宇宙論」。

那麼,在這樣一位科學大家眼中的人類演化史,有什麼獨特之處?或者,他對人類言語、社會、道德、情感等的發展,有哪些獨到的見解?新作《人類的榮耀》解答了這些疑問,在妙趣橫生的語境中細細剖析了人類大腦種種功能的由來,揭示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對此,認知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讚許有加:「加扎尼加告訴大家,追尋科學真理的路上可以有幽默,有友情,有感官享受以及孩童般的好奇心。」

三好BGI

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股份總部辦公室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好BGI 的精彩文章:

柑橘屬的歷史,就在Nature的這篇文章里

TAG:三好BG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