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酷愛金石文物的王懿榮

酷愛金石文物的王懿榮

大家好,歡迎來到十月說歷史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王懿榮的故事。

王懿榮出生在一個書香官宦人家,從小他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懿榮六歲在家鄉入私熟,由於刻苦勤奮,他的學習成績很好,被人們譽為「過目不忘」的「神童」。實際上哪有什麼神童!只是他在學習上下的功夫比常人多一些罷了曾有好幾位老師教過王懿榮,給這些老師深刻的印象是,王懿榮敏悟好學,善尋根究底,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問題不肯放過。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可以說伴隨他一生,是他學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少年時代的王懿榮,雖然受到封建家教的熏陶,但是由於他生長在農村,與老百姓接觸的機會較多,他還是從淳樸的父老鄉親那裡繼承了許多優秀的品質。他篤摯健談,性格開朗,愛說笑,對眾鄰鄉親從不擺闊少爺的架子,總是有求必應。王懿榮小小年紀,毛筆字已寫得很好,每逢春節,他可忙開了,總是熱情地給街坊鄰居寫春聯對子。鄉親們很喜歡他,他的書法在家鄉中也算小有名氣。

王懿榮十五歲時,離開家鄉來到京都,隨當時任職兵部主事的父親生活,繼續聘師求學。從此,他便一直寓居京城。

青年時代的王懿榮,無意功名,對八股制藝不感興趣,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但他卻酷愛金石文物。《清史稿·王懿榮傳》載:「懿榮泛史書,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蔭並稱其博學」。據《王文敏公年譜》記載:「公性嗜古,凡書籍字畫,三代以來之銅器、印章、帛貨、殘金、片瓦,無不珍藏而秘玩之,物稽年代,補證徑史。搜先達所未聞,前賢所未解」

後來,王懿榮的祖父去世,家道敗落,他的居所也七遭兵燹(音顯),廬舍被焚掠一空。為生計所迫,同時也由於各方面的壓力和時代的局限,他不得不轉向仕途之路。從同治元年十八歲鄉試起,到光緒二年,他歷經十五載,考試七次,都名落孫山。這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的處境十分難堪。光緒六年,已過了而立之年的王懿榮(三十五歲)才考中了進士,授翰林。後任南書房行走,國子監祭酒。

金榜題名,躋身於殿堂,侍奉至尊無上的帝王,但他卻感到「高處不勝寒」。在這前後,他一直懷著極大的興趣廣泛涉獵祖國歷代文化典籍,集中精力探討金石文字的奧秘,特別是為搜集各種古代文物,簡直達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在北京生活期間,他的家境雖然比較困難,但他盡量省吃儉用,不惜花費巨資,購買大量古銅器、石刻、刻板圖書、古錢、印章等。有時甚至不得不典當妻子的嫁奩、首飾,以購置渴望的金石圖書。他曾在一首詩中表達了他的心跡:

隆福寺歸誇客夜,

海王村暖典衣天。

墨癖書滛是吾病,

旁人休笑米顛顛。

有時夜已經很深了,他還和友人玩賞、摩挲用典當裘衣而購買的文物。

王懿榮收集的書畫、碑帖、墨本,時常要進行晾曬,然後放在卧室。有一次,他的孩子把他收藏的文物當玩具玩要,他發現後,劈手將孩子手中的文物奪下,十分生氣地斥責孩子。自此,他對收集的文物更加小心地保存起來,旁人是不能隨便動手的,以防丟失或被毀壞。

王懿榮由於自幼好學,功底深厚,又堅持廣收博集和精深研究,所以他在金石文字學上造詣很深,對各種文物有著極高的鑒賞力。這為他以後首次發現甲骨文的奧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收集研究之餘,王懿榮對家鄉表現了無限的思戀之情他深情地寫到:「昨夜乘風破浪去,滿山燈火是煙台」。他後來為祖國慷慨捐軀絕非偶然,從這詩句中透露的愛鄉之情中亦可窺見一斑。

王懿榮的故居,現已倒坍。但是家鄉人民時刻都在紀念這位愛國學者,現在,正準備修建一座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故事講完了,大家喜歡嗎?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月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學術的繁榮之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

TAG:十月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