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泛濫的時代,誰能為真實性負責?
壹:
首先我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初到北京的外地人,出了高鐵站想要買一份北京地圖,發現存在十幾種彼此不同的版本,試問你該怎麼辦?」
你是不是覺得很魔幻?
魔幻的原因在於,你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身處信息泛濫的當代,現實往往比我們假設的更加魔幻!
貳:
在過去,信息傳遞的基礎設施並不發達,傳遞信息的成本非常之高,比如電報的傳送,往往是按字數收費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了節省成本,人們甚至掌握了一種有意思的「電報語言」。傳媒也同理,從過去報紙、廣播、電視的時代過度到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傳播的成本急劇降低使得信息總量爆炸性增長,人們可以快速、便利地獲取想要的信息。同時,又迷失在海量的信息當中。
所以,獲取信息的成本逐漸降低,處理信息的成本卻越來越高。這裡的處理包含篩選、甄別及鏈接。因此,真實、準確且體系化的信息愈發具有經濟價值!
同時,一個經得起長年累月的時間檢驗的權威機構,經濟價值也就越高!
叄:
輿論導向對信息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信息具有經濟價值的另一個角度。市場經濟理論中關於價格有一個重要定義,那就是指導生產和社會資源分配,而價格的形成又受到各種信息共同的影響。比如,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後,民間盛傳碘鹽能夠防止核輻射的傷害,恐慌心理引發我國沿海地區的食鹽搶購,直接導致浙江、上海、廣東等地食鹽較往常猛增了十幾倍;不僅現貨市場,A股市場鹽業相關個股紛紛放量漲停。輿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營銷目的,而我們的注意力也逐漸淪陷在其中。
這就好比你買到了文章開頭所說的假地圖,凡是廣告贊助商的地址分毫不差且格外顯眼。什麼?你還是覺得太魔幻、不可能發生?請打開百度地圖,莆田醫院了解一下~?
在影片《超脫》中這段也有被艾德里安·布洛迪飾演的代課老師提到過:「現代社會輿論對於人們想法的侵蝕過於嚴重,人們爭著當時代先鋒,追求成功,覺得變美可以讓我們生活變的更幸福是一個謊言,同時又對它深信不疑。所以,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抵抗我們的大腦不被這些愚昧控制,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來激發我們的想像力,我們自己的意念,我們自己的信念系統,我們需要這些技能來保護和構建我們的思想。」
那麼,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中,如何破解信息困局呢?
肆:
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習是如此,獲取信息也同樣。當我們需要獲取和驗證信息的時候,求教該領域的專家是最快速、直接的方法,能夠省去許多檢索和甄別的時間,這也是我身邊許多年長者的優先選項。缺點當然也很顯而易見,既然是人就難免有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而且也可能存在專業盲點。
這回你乾脆不買地圖了,任何想去的地方一律的士解決。方便倒是方便了,但你能保證所有都是老司機,對路況無所不知么?這些老司機,會不會帶著你繞路呢?會不會覬覦你的美色呢~?
若想有效甄別這些信息的真假,還得從信息源頭下手。大多數人常用的獲取信息渠道,以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居多。其實,這些渠道的信息可信度都是偏低的,尤其是關於房地產、醫療、保險等領域,即使引用大量數據,也不免讓人懷疑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以及與結論的關聯性。
當有人大力推薦某兒童專屬白血病保險,並說白血病是兒童健康的主要殺手的時候,我就查閱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兒童的主要殺手是肺炎、腹瀉等常見病,這個存在於大量廣告里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 (配圖)
有人可能會問了,到底哪些信息來源的可信度高呢?可信度又來源於什麼呢?
通常來說,像新華社、國家統計局、國際權威機構等發布的信息,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一方面信息採集和處理過程,遵循相對科學的社會學方法;另一方面是這些機構權威性的價值高,沒必要自毀招牌。另外,對於觀點類信息,如果是各領域、多角度的分析評價,可信度會大於一家之言。
此時的你,不願盲目相信任何人,直奔旅遊局或測繪院而去,終於得到了最為可信的答案。
當然,信息細節也是重要指標。還是以醫療為例,如果一篇關於急性心肌梗塞施救措施的科普文章中,明確提到一個觀點是來源於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內科的謝帥帥醫生(別問為什麼是這個名字,因為本人姓謝),那麼它的可信度自然就高於某某醫院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生的信息源。
伍: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禁要問了,難道生活中的每一個信息都需要我們刨根問底嗎?當然不必每一次都小題大做,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依靠的是常識和邏輯進行信息的初步篩選以及深度處理,而學校教育和不間斷地系統性學習正是培養該能力的最好方法!這也是《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在面對信息泛濫且高度娛樂化的當下,給我們的最好建議。
用常識進行信息的初步篩選,這很好理解,那深度處理又從何談起呢?
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晉書·王戎傳》有載: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麼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是這樣。
這就是著名的道旁苦李的故事。看出什麼了嗎?小朋友們的腦海中:李子多了當然可以摘。而王戎更多一層:李樹長在路旁,人們很容易得到。
這兩點都是信息、也都是常識,聯繫在一起就是:一件物品很容易被人獲得,卻又無人願意取,只能說明這件物品對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價值。
陸:
如果讓我試圖回答一下題目所問的問題,說真的,我們都已經掉進信息海洋里了,不拚命靠自己游上岸,還能指望誰呢??
TAG:講給鵬友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