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立"音樂過時了?

「獨立"音樂過時了?

深圳B10現場是由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藝術家滕斐和獨立音樂策劃人塗飛共同策劃的音樂藝術空間。自2012年11月24日起,B10現場開始舉辦常態性音樂演出,至今已有數百場。每年有兩個音樂節在此舉辦:始於2011年,每年10月舉行的OCT-LOFT國際爵士音樂節,以及始於2014年,每年5月舉辦的明天音樂節。2018年明年音樂節舉辦之際,很榮幸與滕斐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

B10 LIVE

您還記得創辦B10的初衷是什麼?

我是跟我的搭檔阿飛一起開始的。十年前剛回中國,我在德國17年,一直做藝術,當時在歐洲我做了全歐洲最大的一個藝術家工作室。在德國我了解對方的文化,我發現音樂現場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會帶上各種的交流,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到建築師到這個城市活躍的人群,他們都經常會在音樂現場聚會,所以在國外的話很多酒吧並不是說讓你酗酒的地方,而是交流的地方。我能體會到就是說文化的發展是通過交流,沒有交流的話,就沒發展。

所以,在06年我回來中國,我覺得在外邊17年了,是時候了,而且中國當時已經有很多文化和藝術活動了。所以我回來的話,差不多接近一年。我畫了一些畫,也認識一些在深圳的藝術家,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這個城市裡面缺交流,特別缺。當時在深圳的藝術家一有空都會來我的畫室邊聊啊玩啊,到深夜我們就出去吃宵夜,但是我經常很好奇,我說有什麼聽音樂的地方呢。

我覺得那時候整個城市還是在一種拒絕交流的狀態下,那種吵鬧的音樂,音樂空間到酒吧都是篩盅,到KTV都是篩盅,甚至到了餐廳都用篩盅,好像沒有篩盅,就沒法完成交流。所以我當時是有點失望,因為這樣的話,我的繪畫和創作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沒有交流,而且做展覽的成本太大。

所以首先這個初衷就是希望,起碼是我和大家都需要有一個交流的場所。而在交流里,我希望能有有質量的交流。在這個現場,你能聽到世界各地、全國各地優秀的音樂人的演出。當觀眾一聽完,這個也是我判斷好不好,就是觀眾會忘我,一忘我接著就會聊天,拚命地聊天。其實這個就是一個帶動文化發展重要的表現,讓對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有一個能產生交流和互動的地方。未來這些都是潮流的推動者,都是時代的推動者,都是一個城市的精英。

只要有一個音樂現場,我個人覺得自私來說,起碼我有一個好地方能去了,我能聽到好的音樂了,而且還有可能未來會有更多的藝術家會聚集在這個城市,而我就不會說沒有知音了,所以這個是我回國之後最重要的一個願望,就是一定要有一個音樂現場。

(2018年明天音樂節現場)

當時取B10這個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我希望就像以前毛主席語錄里一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所以我們這裡可能還不只是音樂,如果是音樂的話也不是某一個種類,而是古今中外好的音樂都希望要能在這裡發生。過去的傳統樂器和民族音樂,到現在很當代很潮流的,到國外優秀的音樂都希望有,跟著我們可能還希望有時候有些戲劇,有些文學上的交流,如果需要這個場地,要這麼大的,我們也可以支持,或者是影片上的、電影上的交流。

所以我是希望他這個名字沒有一個特別的指向性。聽起來不搖滾,也不文青感覺,也不什麼,所以我就用的那棟樓的編號做名字,那棟樓華僑城集團給到我們的就是叫B10棟。我覺得要名字不重要,但是一定要中性,不要有特殊的指向。因為你任何一個特殊的指向,在歷史和時間下面,都會很快的被洗刷掉。所以我不固執於搖滾、不固執於什麼,我就說B10。

您是怎麼看待獨立音樂人他們的生存狀況的?

我覺得如果沙縣小吃桂林米粉都很好開的話,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開成,大家都去做生意,生意好賺,好做,都去做生意,也不是每個都成功。做生意的也是從年輕就開始做到老了。做音樂也是,你能不能堅持做下去,這個才是你的能力和才華。所以這個不只是音樂範疇,這是廣大的範疇。

(2018年明天音樂節海報節選)

您如何看待獨立音樂的意義和前景?

你說到了一個字眼,獨立音樂,那我就拿來說一說。這個詞,過時了,雖然現在還在用,但這些都是60年代末的產物60年代末出了兩個字眼,經常會在文化界使用。一個是「independent」獨立,另外一個叫「underground」地下。

60年末在整個北半球都是文化大革命。這種都是在二戰之後經濟復甦後再一次去審判一個社會和發展的。當時組成社會和藝術主體的年輕人,他們就認為說我們不是你們這些隨大流,隨大流的你們都是各種國家的陰謀,到欺騙人性,沒意思,我們不會參與,我們是有獨立審美、獨立要求的、有獨立人格的人,所以當時經常用「independent」。跟著很多除了獨立,他覺得隨大流的人,就是「independent」的反面。所以他們就覺得很多主流的明星沒意思了,他就認為主流的都是漂在水上,地面上的,我們還在地下,「underground」,他把獨立更加深了一層。

所以當時出現了很多小型的文化交流空間,而這些都是以一種小酒吧的形式在成長,以獨立性和地下性在運營和聚會。影響了到現在很多音樂現場都是黑乎乎的,髒兮兮的,到處充滿各種塗鴉,去代表他的獨立性和地下性的,這些早就在八幾年就已經過時了。

現在音樂現場上,這樣的結構,他們是妨礙著音樂的發展的。很多爵士俱樂部還像幾十年前一樣在那種地牢、酒窖等地下空間,去的人群當時都是獨立精神最強的人群,到現在已經七八十歲了。地下、陰暗、格局小,它完全影響到現在爵士樂的發展,也影響了很多音樂的發展。好像真的是不洗頭不洗澡,穿著爛衣服進去才是這個人群。

60年代末是一個美好的時期。到現在很多大師都是那時候出現的,真的是最美好的時期,但是也害了很多,因為它讓很多現場還是走以前的模式。越這樣走的話,越會跟社會脫節。社會已經不是這樣的了,這個需求已經不是給你找一種脫離人群的借口,以前他們這樣也不是為了脫離人群,他們是最積極的一群人,是反抗和積極的。但是現在很多音樂現場,已經產生不了這個了。所以音樂現場的結構一定要變,這是我的看法。

(2018年明天音樂節現場)

本文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介青年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新媒介青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