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話一代才女蔡文姬

漫話一代才女蔡文姬

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局部)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程硯秋曾首演《文姬歸漢》,劇情非常簡單,只演繹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贖文姬回歸漢朝的故事。後來廣東粵劇、上海越劇都排演過《文姬歸漢》,但影響最深遠的當屬郭沫若在1959年創作的話劇《蔡文姬》。

郭沫若以其豐富淵博的歷史知識和詩人兼劇作家的才情,欲通過蔡文姬的傳奇故事重新塑造一個基本符合史實的正面的曹操形象,而從戲劇演出效果看,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三國第一才女」蔡文姬的生動形象。

話劇講述蔡文姬在戰亂中被擄到匈奴,與左賢王成婚十二載,育有一子一女。遠離故土,蔡文姬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家鄉,時時忍受著思鄉之情的折磨。曹操遣使臣贖她歸漢修史,左賢王出於對漢匈關係大義,准她歸漢,但卻堅決不允許兩個子女隨行。一方面渴望葉落歸根,一方面又必須拋夫別子,蔡文姬感情上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可想而知。

在漢朝正使董祀的開導下,蔡文姬跳出個人情感,以天下大業和民族和睦為重,毅然歸漢。文姬在歸漢途中創作了膾炙人口傳唱千年的《胡笳十八拍》以抒悲懷。歸途中,董祀落馬摔傷,曹操聽信讒言,欲加罪董祀,蔡文姬披髮跣足,直諫曹操,救下董祀。光陰荏苒,八年後,已年逾四十的蔡文姬終於在洛陽與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團圓,並尊左賢王臨終遺願與董祀結成秦晉之好。蔡文姬堪坷不幸的一生在郭老的筆下以大團圓結局。

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局部)

所謂《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九字的騷體敘事詩,從本詩許多語句暗合唐朝以後律詩的句式結構及格律規則來看,《胡笳十八拍》為唐朝以後所作應為確鑿。它最早見著於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辭三及南宋朱熹所編的《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

郭茂倩在《樂府詩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辭三中對《胡笳十八拍》出處作了如下著錄:

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胡虜犯中原,為胡人所掠,入番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將軍贖以歸漢。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董生(今世有人誤以董生為董祀,實為唐董庭蘭者)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並蔡琰作。」按蔡翼《琴曲》有大小胡笳十八拍。沈遼集世名流家聲小胡笳,又有契聲一拍,共十九拍,謂之祝家聲。祝氏不詳何代人,李良輔《廣陵止息譜序》曰:「契者,明會合之至理,殷勤之餘也。」李肇《國史補》曰:「唐有董庭蘭,善沈聲、祝聲,蓋大小胡笳雲。」(原文錄《胡笳十八拍》略)

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琴歌,有詞有曲,邊彈邊唱,詩詞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詞分為十八段,內容大體與二首《悲憤詩》相同。

《胡笳十八拍》樂曲是否和詩詞是同時創作出來的,目前還無從考證。但從形式到內容,兩者的關係很密切。同一題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紹過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創作過《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現了《別胡兒》《憶胡兒》,但直到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才首次看到有關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記載。流傳至今的《胡笳十八拍》,應屬後者。

郭沫若創作《蔡文姬》時已67歲,他否定了歷代有關《胡笳十八拍》由來的說法,斷言「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並據此推斷滿懷激情成功地創作了《蔡文姬》劇本。該劇承襲了其歷史劇一貫的藝術風格——浪漫的主情主義。全劇詩情洋溢,無處不滲透著作家強烈的主觀感情。特別是以《胡笳十八拍》全曲貫穿始終,極有效地渲染了抒情氛圍,烘託了舞台上人物的思想感情。

史書中有關蔡文姬的記載不多,內容大概是: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詳),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建安時期的女詩人。她是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初嫁衛氏,夫亡無子,歸寧於家。兵亂中被虜,被胡兵輾轉擄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後曹操遣使將她贖還,重嫁同郡董祀。今傳《悲憤詩》二篇。

《悲憤詩》(其一)是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全詩一百零八句,計五百四十字,它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漢末大動亂中的悲慘遭遇,是漢末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生活的實錄,具有史詩的規模和悲劇的色彩。它是受難者對悲劇製造者的控訴;字字是血,句句是淚。蔡文姬的名字和她所創造的悲劇形象,伴隨著她的那兩首《悲憤詩》,已不可磨滅地留存在中國詩歌史中。

令人不解的是,和蔡文姬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沒有關於蔡文姬的記述,直到二百餘年後,南朝劉宋時期范曄編撰《後漢書》時,才將蔡琰事迹撰錄於《列女傳·董祀妻傳》中。而千百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且對其出處爭論不休的《胡笳十八拍》,卻是到了宋朝之後才開始傳頌的。

值得注意的是《後漢書》著者贊曰:「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其意說的是:「婦人之正其節操有蹤夡可紀者,及幽都閑婉有禮容者,區別其遺風餘烈,以明女史之所記也」。並以此論將蔡文姬小傳著錄於《列女傳》,並冠名曰《董祀妻傳》。而被譽為列女的傳主蔡文姬的《悲憤詩》卻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遐想的空間,其不幸的三次婚姻和人生遭遇也成為後人歌賦戲劇故事創作之源。

歷代學術界一致公認《悲憤詩》二首出自蔡文姬無誤。因此,《悲憤詩》當為千百年來一切有關蔡文姬傳說創作之源泉。至於《胡笳十八拍》是否是蔡文姬所作,及其身世之究竟已不重要,一位中國古代傑出才女蔡文姬的故事與其重情義、敢擔當、德才兼具的美麗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萬伯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汪曾祺:人一定要有點業餘愛好
勞動節丨八首詩,八幅畫,致敬勞動者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