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用你的「獎勵」,毀了孩子

別用你的「獎勵」,毀了孩子

「獎勵」這件事是一個很老的話題,很多家長根本不在意,濫用「獎勵」,但卻事與願違,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關於「獎勵」的是與非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某一條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鬧的男孩在這兒玩耍。這種喧囂惹煩了他,於是他把這些男孩叫到了家門前。他告訴男孩們他喜歡聽他們那令人愉悅的聲音,而且許諾如果他們明天再來的話他將給每人50美分。第二天下午,這群孩子又跑來了並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這位老人又給了他們錢並許諾下次來還有報酬。第三天,他們又來了,大肆慶祝,而這個老人又給了他們錢,這次是25美分。第四天孩子們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釋說他那乾癟的錢包已經快被掏光了。『求求你們,儘管這樣,你們明天還能以10美分的價格來玩嗎?』這些孩子失望地告訴他他們不會再來了。他們說,這樣得不償失,因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個下午才只有10美分。」

為什麼孩子們原來在院子里玩得那麼開心,可後來再也不來了呢?原因在於,孩子們所獲得激勵,因為老人的智慧,悄悄發生了轉變。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這樣的:

產生激勵的途徑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內部激勵是指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滿足感和樂趣,所以從內心裡產生自覺的主動性的驅動力,驅使我們做出相應的行動。而外部激勵則是指外在的獎勵(表揚、金錢、榮譽等)促使我們做出被動的行動。外部獎勵如果使用得當,能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壓制人的內部激勵。

心理學家雷珀曾對兩組喜歡畫畫的學生進行過研究。一組在畫好畫以後可以得到一張證書,而另一組卻只畫畫而沒有證書。兩組孩子都很高興地畫畫。不過,幾天後當實驗者再讓兩組孩子畫畫時,第一組孩子明顯比沒有另一組孩子積極,而且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對畫畫變得更感興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結論:外部強化壓制了內部激勵,並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合理化」。過度合理化讓孩子的激勵由內部轉到外部,而那些曾經得到獎勵的孩子一旦得不到獎勵,他們對畫畫的興趣就會降低。

現實中也常常有父母因為不懂得,看起來也是在激勵孩子,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譬如:孩子本來是喜歡音樂的,父母想要孩子彈得更好,希望他能堅持練習,於是跟孩子說「只要堅持彈一個小時,我就給獎勵你一個冰淇淋」,於是,孩子內心對彈琴的喜歡就會轉移到物質獎勵上,漸漸地,說不清楚是真正喜歡鋼琴,還是喜歡冰淇淋的獎勵了。如果哪天沒有冰淇淋的獎勵,孩子對彈琴說不定就沒有那麼大興趣了。這樣,孩子內心對鋼琴的興趣就不那麼純粹了,熱情也降低了。

想要確保有效獎勵,父母們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1、盡量少跟孩子或不跟孩子進行條件交易

條件交易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會逐漸養成和家長「討價還價」的壞習慣,在腦海中形成學習、做家務僅僅為了獲得好處的思維定勢,從而喪失探索這些事情內在樂趣的興趣,做事就會顯得很被動。所以家長盡量少與孩子進行條件交易。

家長苦於孩子不愛吃蔬菜,有的家長會說,吃點蔬菜,媽媽給你買糖吃等等。。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吃蔬菜本身的好處,然後加上家長的用心烹飪創意讓孩子喜歡上吃蔬菜。心理學家艾爾菲·科恩提出的自我激勵原則:不依賴外在的獎勵,而是去發掘事情本身能令人愉快、專註和能感到意義感的地方。

2、即使物資獎勵,也不該獎勵結果

對孩子進行物資獎勵時,應該是獎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事情的結果。比如「寶寶自己打掃房間,做的好極了!」而不是「寶寶打掃房間了,真是個好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這學期學習很努力,有進步,你自己從中獲得了自信,爸爸媽媽也很高興,所以給予你獎勵」。用語言、擁抱、撫觸讓寶寶或孩子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感到驕傲,這會更加激勵他規範行為,以期得到你更多的讚揚,這要比單純的一份禮物更加有價值。

所有的孩子就像硬幣一樣有兩面,天使還是魔鬼很大程度在於家長們的正確引導,我願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

並且分享出去吧!

你的關注與分享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的自我修鍊 的精彩文章:

TAG:爸爸的自我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