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旅行箱里都帶了些什麼?這些宮藏書畫一定不能錯過!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風花雪月的民間傳說。如果把下江南看做是一次長途旅行的話,那麼乾隆帝的旅行箱里都會裝些什麼呢?作為收藏家,鑒賞家的乾隆,書畫是必不可少的。乾隆皇帝對書畫的收藏並非一味積累,而是一位會撥冗吟詠玩味,尋覓作品會心處的收藏家。在臨行前,會根據巡行路線,挑選與當地作者、風光或故事相關的書畫作品,方便旅行時的吟詠與鑒賞。
清董邦達《西湖十景》
乾隆皇帝在南巡前從未親訪江南。他對江南的所有印象與知識,皆構築在相關圖籍或他人的描述上。這件《西湖十景》卷,為南巡出發前夕,臣工提供給他各式江南旅遊信息的例子。此畫為董邦達(1699-1769)所繪製,雖名為十景,畫上卻標出五十四個景點,將西湖可游處擴增五倍以上,實為「招游」之作。 乾隆皇帝在南巡前一年(1750)的題跋,顯示此圖的確挑起遊興,讓他打算於明春南巡時親自感受久聞的西湖之美,印證實境與畫境。詩句中流露出他對遊覽西湖的期待之情。
明崔子忠《畫蘇軾留帶圖》
崔子忠(?-1644),字道母,是明末著名的「變形主義」畫家,畫中如梅枝樹石等方折的造型,即為其特色。此作描繪的是蘇軾與金山寺僧佛印說偈,輸了腰上玉帶的故事。畫中蘇東坡手上所持的藍色帶狀物,或許就是崔子忠想像中的玉帶。
第三次南巡時,乾隆皇帝想起藏在御書房中的崔子忠此作,命人快遞至江南欣賞留跋。從此之後,崔子忠此軸也成了南巡行李箱中的常備成員,每每於金山寺中與蘇軾玉帶一同欣賞展玩。
每次南巡行李箱內的作品,都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減。出發前,他們挑選與行程相關的宮中舊藏,同時也將新獻未及賞鑒的作品一併收拾。啟程後,行李箱除了收入乾隆皇帝自己沿途的書畫創作,由作品題識或貢單等資料可發現旅程中亦得到各地官員仕紳進獻的作品。從這些納入行李箱的作品,不僅能更了解乾隆皇帝的品味,也可一窺君臣間相互揣摩與回應的微妙關係。
傳元朱叔重《春塘柳色》
此軸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德瑛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十一日進獻之作。此時正值第三次南巡前夕。或許這是他送給乾隆皇帝的最後一份禮物。乾隆皇帝出發約十天後取此畫欣賞題詠,然不久即於二月初三日獲報金德瑛病逝的消息。
此畫設色妍雅,貼切地描繪出春塘柳色、韶光融融的氣象。正如乾隆皇帝的題句,讓人聯想到北宋趙令穰(約活動於1070-1100)所描繪的江鄉風致。不過此作似與元末明初之風格有異,左方落款或為後添,疑出自清代王翬(1632-1717)手筆。
明王穀祥《仿夏森畫》
此為王谷祥(1501-1568)臨倣夏森(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前半)畫冊之作。夏森為南宋重要畫家夏珪(約活動於1180-1230前後)之子,畫藝精湛,然作品存世甚少。
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題跋提到當時已無夏森的粉本,因此王谷祥的倣作彌足珍貴。另提到曾將此冊攜於行篋中,閑暇時一再臨倣。如此冊一類逸筆草草的風格,正是乾隆皇帝最喜好臨倣的對象。此冊很可能即為紀錄中他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時放在行李箱中的「王谷祥畫冊」。
這些有幸與皇帝一起旅行的書畫作品境遇不一。有些可能連展開的機會都沒有,就回到宮殿的箱櫃中。有部分則留在行宮、寺廟中,成為乾隆皇帝賜給地方的南巡禮物;也有帶回宮中修理、臨摹、考訂後,又歸還原地;還有些倍受欣賞,回宮後被不斷複製,留下各種尺寸、不同媒材的版本,裝飾於宮中;當然,也有作品成為旅行的經常成員,屢次納入行李箱中,跟著皇帝到處去旅行。
※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回歸圓明園
※乾隆6次南巡:主要目的,你猜得到嗎?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