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人的詭計:褪毛——人類體毛蛻化史

女人的詭計:褪毛——人類體毛蛻化史

| 讀史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只有四種人不會有癢的感覺:出生不久的小孩、老人、剛射完精的男人和剛經歷了性高潮的女人。

男人對女人的海誓山盟、各種各樣的承諾,都是在調情階段做出的,而不是在心滿意足之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調情的時間越長,會讓男人在事後追悔莫及的承諾就越多。

(正文)

在現存的193種猴子和無尾猿中,人是唯一沒有體毛的。這給人類帶來的麻煩,可遠遠不止花筆大錢去買件貂皮大衣。除了在熱帶,人們不藉助於自製的衣物就無法在所處的環境中生存。相比於有著一身漂亮毛髮的動物,我們便有了特殊的麻煩:種棉花、種亞麻、織布、染布、做衣服,當然,更要命的是還得經常洗衣服。一定有很重大的原因,才使得人類甘心忍受這一切。那麼,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一時眾說紛紜。

美國動物學家戴斯蒙德·莫瑞斯,寫了一本膾炙人口的小書《裸猿》,就可能的原因做了種種探討,十分有趣。現在,讓我們沿著他的思路,來看看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種猜測是:在很久以前,人類為了躲避陸地上的猛獸,曾經長時間生活在淺水區域,靠水生植物和捕魚為生。於是,這一身會增加水中阻力的毛,便脫落了。這種說法的理由是,人後背的汗毛走向——和猴子不同——是從一側肩膀走向脊柱的。只有這樣的走向,才會減少在水中的阻力,並為在水中游泳的人提供更大的浮力。不過,在已發現的所有原始採集聚落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聚落是以這樣的方式生活的。更要命的是——也從汗毛的走向說起——人上臂的汗毛是向下的,而下臂的汗毛是向上的,就是說,都指向肘部。這倒和有毛的猴子一樣:下雨的時候,用手抱著腦袋,這樣的毛髮走向,有利於雨水順著肘部流走。

可見,這個猜測是不成立了。但它讓人們更加堅信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類以前是有體毛的。

另一種猜測是:人類剛從樹上走到地面上來生活,是穴居的。在巢穴中遭受了嚴重的寄生蟲侵擾。不勝其煩的人類於是褪去了所有的毛,讓虱子、臭蟲們無處藏身。這種說法乍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今天存在的幾百種穴居的動物,沒有一種採取和人類相同的辦法來解決寄生蟲問題。更何況,褪了毛的人類,與有毛的其他動物相比,遭受皮膚疾病的困擾一點兒也未見減少。寄生蟲是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真菌和細菌感染,以及皮膚受傷的幾率,卻大大增加了。和一條狗相比,去醫院皮膚科看病的次數一定是人比它多得多。所以說,這種方法是極不合算的。大自然不會單獨讓人類去犯如此愚蠢的錯誤。

至於把褪毛歸因於烤火或是散熱,那更是不值一駁。在夏季的海灘上,誰都知道穿件衣服要比什麼都不穿更能防晒。看看常年身處炎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的穿著,我們立刻就會明白此種言論的無稽。

另一個說法,則把人的無毛看作是「幼態持續」的結果。「幼態持續」這個詞,單從字面上便可以理解它的含義,即把嬰幼兒時期的特點保持很長時間。人剛出生的時候,腦容量只佔成年時期的23%。同時,人的生長發育是很慢的,因為他需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所以到13歲左右,才會性成熟,而大腦,還要再過10年才會成熟。這就使得人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保持一種「幼稚狀態」,從而獲得持續學習的能力和讓大腦不斷學習的機會。這種「幼態持續」,導致了人類終其一生外貌都像嬰幼兒時的樣子,而其主要的特徵,就是像剛出生的小孩子一樣——無毛。

可是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到了成熟期之後,體毛一點兒也沒有增多。按說,至少應該比年輕的時候要多長出一些才對。但事實上卻正相反:老年人的體毛,反倒比小孩子的要少些。仔細觀察,我們便會發現,多數小孩子的身上,都有一層細細的絨毛。拿女孩子來說,青春期四肢上往往會有比較重的汗毛。反倒是30歲以上的成熟女性,肌膚才變得光潔細膩起來。從人種來看,黑人的毛髮是最少的,可發育成熟的速度,反倒比其他人種更快些,也就是說,他們的「幼態持續」期要短一些。由此可見,雖然在生理特性上我們的確存在「幼態持續」這一回事兒,但無法用它來解釋我們無毛的原因。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達爾文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性選擇!

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達爾文這樣寫道:「 據我看來,最近乎實情的看法是,人,或基本上是人中間的女人,之所以沒有體毛,是為了美觀的目的——因為,凡是通過性選擇而取得的特徵,即使在關係很相近的生物類型之間,也往往可以有超出常度的差別。」

再從大處著眼:我們知道,生物獲得一種性狀,無非有兩條途徑:自然選擇或是性選擇。既然人以前是有毛的,而且毛肯定是有用的。那麼,體毛的喪失,便一定是性選擇的力量使然。

不過,女毛人為什麼要通過褪毛來吸引男毛人呢?現在的男人的確都著迷於女人那細嫩光潔的肌膚,但是當這個過程剛剛開始的時候,在一個渾身長滿濃密毛髮的女人和一個毛髮稀疏的女人之間,男人為什麼會喜歡後者呢?

答案很簡單,且頗有幾分好笑——那就是——只有褪了毛之後,我們光潔的皮膚上,才能有「痒痒肉」!

只有四種人不會有癢的感覺:出生不久的小孩、老人、剛射完精的男人和剛經歷了性高潮的女人。很明顯,這四種人的共同點在於:他們對性沒有要求。弗洛伊德是對的:他認為,癢是「力比多」——即性慾——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形式。他據此推斷,一個孩子從被胳肢後知道笑開始,便有了性慾。

撫摸女人,就會激發她的性慾。當然,這個女人的毛越少,撫摸所產生的效果就會越好。相比於一個渾身長滿毛而「不解風情」的女人而言,當然是渾身無毛、一被撫摸就哼哼嘰嘰地給予男人回應的女人,能夠給男人帶來更多性樂趣。隨著男人的體毛也因為自己母親的緣故而逐漸脫落之後,他們的身上,也開始有了「痒痒肉」。如今,男人不但喜歡撫摸,同時,也和女人一樣,喜歡被撫摸了。於是,人類便有了一種別的動物所不具備的技能——調情。

調情這一技能,對於增進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其重要性是怎麼加以強調也不會過分的。在學會調情之前,男人只是簡單而粗俗地需要女人;而在學會調情之後,男人才真正學會了如何精緻而細膩地去喜歡一個女人。

男人對女人的海誓山盟、各種各樣的承諾,都是在調情階段做出的,而不是在心滿意足之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調情的時間越長,會讓男人在事後追悔莫及的承諾就越多。這種模式上的轉變,對女人和孩子的利益,產生了多麼重大的影響!相比之下,因體毛喪失而帶來的不便,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有多少孩子父母雙全,卻活的像個孤兒?
老師曾國藩與學生李鴻章在官場的進與退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