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書聖」王羲之

一代「書聖」王羲之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人們往往把那些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者稱之為「聖」,以示敬仰和紀念。如漢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唐代的吳道子被稱為「畫聖」,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晉代的王羲之則以其輝煌的書法藝術被稱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吸取了前代書法藝術的精華,熔鑄百家,自成一體,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他像一顆璀燦的明珠,不僅豐富了我國的藝術寶庫,照耀著一千多年的中國書苑,而且對日本、東南亞國家的書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受到東亞人民的喜愛。


梅花香自苦寒來

公元321年,王羲之出生於東晉一個有著書法淵源的高門士族家庭里。父親王曠是淮南太守,伯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王氏一家可謂權傾朝野,煊赫一世。據史書記載,317年,東晉開國大典哪天,司馬睿稱皇帝,百官陪列,這時,司馬睿硬要拉王導共坐御床,接受百官朝賀。王導堅辭固讓再三,才算作罷,王氏一家在朝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王羲之生活的晉代,正是門閥制度盛行的時期。朝廷執行九品中正法,根據士人的品弟來選官。而品弟主要是依據門望來劃分的,負責「計資定品」的大小中正官,又都由世家豪族把持。這樣,朝中的高官世家相襲,由豪門子弟壟斷,他們不用讀書努力,便可平流進取,坐致卿相。在這種腐朽的制度下,顯赫的門弟,呈現在王羲之面前的顯然是條前程似錦的仕宦之路。但是,他沒有象其他公子王孫那樣,自恃高門而遊手好閒,玩雞斗狗,過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而是出污泥而不染,對社會現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對紈椅子弟深惡痛絕。

他厭煩官場的黑暗和仕宦生活,自幼沉默寡言,精思好學,把全部精力用在學習和練字上。少年時,他就向著名的女書法家衛鑠學書,七歲時已能寫一手好字,十二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父親的枕頭下面有一本《前代筆論》,翻開一看,講的全是寫字的要領和方法。象旱苗得雨一樣,他眼前一亮,便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個熟悉的聲音把他從陶醉中喚醒:「你現在年紀尚小,理解力還低,這本《筆論》就等以後再讀吧!」羲之一怔,看到慈祥的父親站在自己的面前便說:「書上講的都是如何寫字的道理,孩兒早一天學習就能早一天掌握寫字的要訣,為什麼要等以後再讀呢?」父親無言以對,只得依了他。於是,羲之便對《前代筆論》反覆閱讀,苦心揣摩,書法大有進步。

王羲之練習書法「意志專精」,簡直到了忘情的程度。每當進入書房,提起筆來,他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天地之間,好象除了眼前的長案和紙墨筆硯之外,一切都不存在了,腦海之中,除了漢字的點劃和結構以外,其他概念也都全部消失了。在書法藝術的高原上,他如同一位身懷絕技的騎手,隨心所欲,縱橫馳騁。漢字的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在他的腦海中不斷排列和組合,經過手臂的揮灑,成為一張張書法藝術的稀世珍品。為了這一點一划能夠展示最佳的風姿,他常常冥思苦想,在漂溢的墨香中忘記了吃飯和睡覺。

一次,他在練字時不知不覺到了正午,書童把饅頭菜肴和他最愛吃的蒜泥端了上來。過了半個時辰,書童來收拾碗筷時,看到羲之還在全神貫注地寫字,飯菜原封未動,又過了半個時辰,書童第二次來催他吃飯,他仍在寫字。當第三次來催他吃飯時,書童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王羲之左手扶案,兩眼仍盯在剛寫完的一副字上,右手拿著蘸了墨汁的饅頭擎在空中,沾滿墨汁的嘴一邊咀嚼,一邊說:「這饅頭真香!」書童不僅失聲叫道:「少爺你……?」羲之一驚,看到手中的饅頭,方才恍然大悟,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原來羲之只顧看字,把墨汁當成蒜泥了。

王羲之練字不但精力集中,而且持之以恆,不管三九寒冬,炎夏酷暑,天天習字,從不間斷。他每天練完字,都要到門前的池塘里洗刷筆硯,時間長了,池水盡黑,故稱洗硯池。如今,山東臨沂的王羲之故居,浙江永嘉的西谷山,紹興的蘭亭,江西的臨川新城山,廬山的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作王羲之洗硯池的名勝。這些洗硯池的傳說可靠性如何姑且不論,但他作為羲之勤奮學書的象徵,將永遠給後人以啟迪和教益。


文如其人。王羲之的書法洒脫奔放、蒼勁雄渾,其性格也曠達大度,坦蕩不羈。他在習詩練字的書房中度過了少年時代,漸漸進入了弱冠之年。其時的王羲之才貌俱佳,風華正茂,上門提親的自然不少。

當時的朝廷太尉,名叫郗鑒。他原是山東金鄉一帶的高門士族,西晉末年因避戰亂而南遷建康(南京),並做了朝廷重臣。官運亨通,仕途得志,郗鑒對自己的一切還算滿意。但唯有一點放心不下,那就是深居閨閣的女兒雖到了結髮之年,仍未找到如意郎君。兒婚女嫁,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件大事。公子王孫不少,但多是驕奢淫逸的紈椅子弟。倘若選上這樣的女婿,女兒的一生不就完了嗎?門弟德行俱佳的不能說沒有,可一時又難以找到。想到這些,郗鑒一向豁達的心裡不免增添了幾分憂愁。

待嫁的女兒是不能久拖的。思前想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比較,郗鑒終於確定與王導家聯姻。主意一定,便派門生去王家求婚。平時,王家與郗家交往比較密切。這天,王導上朝歸來,聽說太尉府上曾派人前來求婚,便一口應了下來,並約定了時間,讓郗鑒派人前來本家子弟中擇婿。

擇婿的日子終於到來了。為了這件事,王家上下著實準備了一番,丫環雜工把里里外外進行了徹底打掃,花卉重新進行了修剪,曲徑迥廊、池塘假山也都進行了整修,管家還對應注意的禮儀向所有人進行了交代,整個宰相府,除了往日的豪華和威嚴之外,又增添了幾分喜慶的氣氛。這天剛吃過早飯,遵照王導的吩咐,王氏子弟便陸續來到了東廂房準備應選,其中除王羲之以外,還有羲之的堂兄弟們。這東廂房,他們平時出出進進,並未感到有何特異之處,但今天置身房中卻如同上了考場,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當朝太尉的門第灸手可熱,又聽說小姐像貌出眾,誰將有幸中選呢?應選者都在進行著估量和猜測,並在內心世界的驅駛下做出了不同的舉動。其中坐立不安、來回踱步者有之,翹首向窗外觀望者有之,側耳細聽院內動靜者也有之,獨有王羲之在靠牆的床上袒腹而卧,嘴裡還吃著東西,好象根本沒有「選親」這件事一樣。

「客人到!」傭人的喊聲未落,郗鑒派來相親的門生已進了院門。邁過廂房的門檻,門生抬頭一看,只見幾位王家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剛剛修了邊幅,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手捧詩書,一股喜悅之情不禁湧上眉梢。再往裡看,只見一人敞開衣襟,躺在床上,嘴裡吃著東西,於是展開的雙眉又蹙到了一起。

回府以後,門生向郗鑒說道:「王家子弟相貌俱佳,聽說要去相親,都進行了認真準備,態度矜持,只有一人坦腹而食,旁若無人。」郗鑒聽後大喜:「這袒腹而食的人,性格曠達,正可做我的佳婿。」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王羲之,於是便把女兒嫁給了她。

千百年來,這則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成為美談。成語「東床快婿」,就是由此演化而來。

王羲之除早年跟衛鑠學書以外,後來又精研諸家筆法;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還刻苦學習秦代李斯等名家的書法。開始時,他只是一味摹仿,缺少創造。為了掌握名家的筆法,他坐著走著都揣摩字體的結構筆劃,心裡想著,手指也隨著在身上劃,天長日久,連衣服都磨破了。相傳,一次夜已經很深了,王羲之仍在思考著如何寫好字,手也不自覺在妻子身上划了起來。賢慧的妻子感到又心疼又好笑,推開丈夫亂劃的手,裝生氣地說:「你整天在別人身上劃什麼,自家體沒了?!」

「自家體沒了?!」

一句無意的話使王羲之如夢方醒。是啊,書法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名家之所以受到後人的敬仰,不就是在吸取前人精華的基礎上,揉進自己的創造,寫出「自家體」嗎?他暗暗下定決心,不僅要學習前人的筆法,還要學習前人的創造精神,努力寫出超越前人的「自家體」來。

從此以後,他除了比照名家法帖,反覆臨摹之外,還深入研究和比較,直到弄清書家各派著墨運筆的規律為止。就是這樣,他象一隻辛勤的蜜蜂,在書法藝術的百花園裡,廣采百家,進行著釀製和創造。王羲之不僅從前代書家那裡吸取營養,還注意觀察自然風光、動物百態,從大自然的美妙意境中領悟書法藝術的真諦。

他酷愛山水,愛鵝成癖。有一次,他路過一個池塘見一道士正在放鵝。碧綠的池水中,幾隻潔白如玉、引頸高吭的白鵝一下子把王羲之給吸引住了。他停住腳步,細細觀察起來。太陽已經落山了,半天紅霞從西方升起,但他仍不忍心離去。最後他冒昧地向道士提出要買這幾隻鵝,道士問明他就是王羲之後,正苦於得不到他的真跡,見這個機會可以利用,便說:「只要你為我抄寫一卷道德經,我就把這幾隻鵝送給你。」王羲之求鵝心切,聽後喜出望外,便同道士來到廟中,在微弱的燭光下,抄寫起道德經來。

雄雞高叫,東方破曉。道德經終於抄完了。迎著升起的朝霞,王羲之帶著幾隻白鵝回到了家中。一夜未睡,儘管十分疲倦,但他看著幾隻如玉的白鵝卻甘之如貽,心裡充滿了欣慰。這就是著名的「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王羲之愛鵝成癖,是與他在鵝身上研究書法有關的。據後人分析,他寫字執筆的方法是食指高鉤,正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拇指置於食指與中指之間,無名指內鉤,抵住筆管的下端,小指緊貼無名指,運筆時就象鵝的兩掌齊力撥水的樣子。為此,清代有名的書法家包世臣曾將王羲之的書法要領寫成一首詩:「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齊難。」

經過博採百家,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書寫的真、草、隸、篆均佳,而「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筆勢「漂若浮雲,矯若驚龍」,「天馬行空,游來自在。」當時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都以得到羲之的墨跡為榮。相傳,有一年的春節,王羲之剛在門上貼好對聯,轉眼就被人揭走了。接著寫了第二幅,馬上又不見了。第三次,王羲之只好寫了兩半句對聯貼在門上,上半聯是「福無雙至」,下半聯是「禍不單行」。路人看了,雖垂涎羨慕,但覺得內容不吉利,也就不再去揭。除夕之夜,爆竹聲聲,王羲之在歡度佳節之際,提筆到門上補齊了對聯全文是「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日行。」拜年的人看了,無不為羲之的筆力和文才所嘆服。

淪桑巨變,歲月已越千年。王羲之正書的代表作是31歲時寫的《蘭亭集序》。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死後又將《蘭亭集》陪葬於昭陵墓中。至於羲之的其他作品也都早已失傳了。今天,人們已無法看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但仍可從保存下來的碑文和石刻中受到藝術的陶冶,憑弔這位書法藝苑的千古「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佳佳新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佳佳新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