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幾位皇帝有妃嬪殉葬?這個惡俗是怎樣根除的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對於建文帝朱允炆時代的官員進行梳理、甄別,許多人被免職。
其中,錦衣衛的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等人,當初被朱允炆進為錦衣衛的百戶或者千戶,雖然官階不高,按理也應該淘汰。
但朱棣特別叮囑要留住這幾個人,他說:「他們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後來這些人都被調往孝陵衛,成為帶俸官,而且可以世襲,明代人們稱他們為「天女戶」。
朱棣破例關照的這些人,並沒有特別的功勞,但他們的女兒或者姐妹是朱元璋身邊的女人,朱元璋死的時候,她們為他殉葬,文獻中並沒有留下她們的姓氏,只是在建文帝時代,對於她們是有追封的,她們娘家的父兄因此得到賜蔭。
殉葬是一種原始、殘酷的制度,明朝最初的幾位皇帝死時,都有宮妃殉葬。
明成祖朱棣死時,一些庶妃殉葬,按道理,繼位的明仁宗會對這些人有所追封。只是明仁宗在位的時間太短,很快死去,實錄當中沒有相關的記載。
而明仁宗死時,一共有五位妃子殉葬,這在《明宣宗實錄》中是有記載的。洪熙元年的七月,追謚明仁宗身邊的郭氏為恭肅淑妃,王氏為貞惠麗妃,另一位王氏為惠安順妃,譚氏為恭僖充妃,黃氏為恭靖。
明宣宗死時,殉葬的妃子更多。據《明英宗實錄》記載,宣德十年三月,明英宗詔令,追封多位庶母,名單如下:
何氏為貴妃,謚號端靜。
趙氏為賢妃,謚號純靜。
吳氏為惠妃,謚號貞順。
焦氏為淑妃,謚號庄靜。
曹氏為敬妃,謚號庄順。
徐氏為順妃,謚號貞惠。
袁氏為麗妃,謚號恭定。
諸氏為恭妃,謚號貞靖。
李氏為充妃,謚號恭順。
何氏為成妃,謚號肅僖。
這是一份陰森森的名單,所列的十位妃子,都為明宣宗殉葬。在給她們的冊文中說:「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這些殉葬的,還都是有身份的妃子,推測一下,和她們一起殉葬的,一定還有大量無名無姓的宮女。
大概這件事對年幼的明英宗的觸動很大,他登基之後,開始反對殉葬。
正統四年,周王死掉,身後無子,十三歲的明英宗下令,周王身邊的女人「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各遣歸其家。」
天順年間,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死時,也還有妃子殉葬。
到了天順八年的正月,明英宗病重時,把皇太子和牛玉等五位太監叫到床前,談到自己的後事,特別囑咐他們,不要讓妃子們殉葬,他是這麼說的:「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
所以,從明英宗這裡開始,明朝皇帝死後,不再有妃子殉葬。但普通的藩王這一級,偶爾還會有殉葬的現象。
明憲宗時,遼王的大兒子病死,遼王上奏,想讓兒子身邊的兩個女人殉葬,明憲宗很生氣,說:「先帝死時,特意叮囑不要讓後宮女子殉葬,以為萬世法則。」
所以明憲宗不許殉葬,要求妥善安置那些女子。
不過,一種惡俗要想被徹底革除,並非易事。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某位王爺死時,仍有四位宮女殉葬,但對外公開的說法是她們自盡以追隨王爺,明憲宗還賜贈她們夫人的稱號,旌表她們的節烈。
參閱《明史》等
於左撰
※王陽明後代的家事混亂,新建伯被李自成殺掉祭旗
※要命的時刻,糊塗晁錯卻在皇帝面前幫助政敵說話,引來大禍
TAG:於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