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普通漆匠到神仙畫畫,仇英是怎麼逆襲的

從普通漆匠到神仙畫畫,仇英是怎麼逆襲的

江蘇蘇州一帶

明清以來經濟發達,人文興盛。從明中葉開始,有了杜瓊、劉珏、陳汝言、徐賁、陳暹等老前輩的積累。到了沈周的時代,感覺不搞個畫派都對不起前人的栽培,於是,吳門畫派應運而生。

沈周像,私人藏

在吳門畫派以前,稱雄天下的有兩個社團,一個是有皇家加持的宮廷院體畫派,另一個就是別具一格的浙派。但是,這倆最後都被吳門畫派幹掉了。沒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們有這樣的信念:出來畫畫的,就憑三點,有義氣,夠勤奮,兄弟多。

吳門畫派對人才的選拔不拘一格,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的四大天王里,前三位都是詩文書畫無所不通。而後面的仇英,卻是名副其實的農民工出身。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歧視鏈非常簡單粗暴,今天被談得最多的工匠精神,在那時候是被視為奇技淫巧,不入流的。而咱們的仇英,就是從這樣「不入流」的漆匠里走出來的,並憑藉自己的手段,與吳門大家相來往,最後畫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並能與前輩一決雌雄,真的是最強逆襲了。

由於出身貧寒,很可能大字都不識幾個,仇英並沒有給自己留下多少一手資料。元代以來興盛的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創作模式,到仇英那兒就瞎了倆,他從不在自己作品上題詩,頂多落個款,以此來規避短板。我們今天對他的了解,全憑隔壁張三李四的口述。

蘇州的文藝評論家王稺登寫過一個評論集,叫《吳郡丹青志》,其中有一個藝術家排行榜(不知道有沒有收費的暗箱操作),內容分為神、妙、能、逸品。仇英名列「能品」四人之中(余為夏昶、夏昺和周臣)。

文曰:

仇英,字實父,太倉人,簃家郡城。畫師周臣而格力不逮。特工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稍或改軸翻機,不免畫蛇添足。

這裡短短几句,就把仇英給交代了。咱們提取幾個重點。其一,仇英原本是太倉人,可能是進城務工才來到蘇州城。其二,仇英師承周臣,周臣也是唐寅的老師,所以,仇與唐還是同門師兄弟。其三,仇英堪稱人肉古畫複製機,能與古人相抗。

仇英從漆匠轉行畫畫,其間少不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文徵明。與文徵明友善的彭年說「十洲少即見賞于衡翁」。是什麼讓文氏自折身份與年齡來提攜一個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仇氏對顏色的敏感,尤其是青綠設色山水。

設色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連學霸蘇軾都覺得難,當時有一卷舊時高手勾描的《北齊校書圖》粉本,被時下的畫師上了色,實際效果應該很辣眼睛。蘇軾看了說「使此六君子者皆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整個畫面洋溢著gay里gay氣的味道。而鋼鐵直男黃魯直看了只想罵人,怒斥「一錢不值」。

北齊校書圖,波士頓美術館藏

▼說到這兒,想起陳巨來講過一個民國八卦。

當初張大千有一幅白描人物《東方朔偷桃》圖,特精,送給方介堪了,在民國能值四百元的價錢。時有土豪想要一幅大千的畫,於是陳巨來介紹他去買方介堪手中的那幅。結果看了實物,成了五顏六色的設色畫,原來是方介堪私自上色。土豪差點沒被這顏色閃瞎,轉身走人。大千最忌諱別人改他的畫,知道這事兒後,再也不送畫給方介堪。二人自此不相往來。

上面都是反面例子,足見設色之不易。而仇英在青綠設色上的成就,明人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講:「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驌,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後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在昔文太史極相推服,太史於此一家畫不能不遜仇氏,固非以賞譽增價也。」幾乎是將仇英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據董其昌的說法,文徵明之所以推崇仇英,是因為就青綠一派的精工程度來說,文老自覺比不上仇英,所以就只能拚命說他好了。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仇英的一卷《潯陽送別圖》,是能代表他青綠山水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潯 陽 送 別 圖

仇 英

看完這幅畫,終於了解仇英在設色上達到的高度很少人能超越,怪不得董其昌對他路人轉粉。把赭石、太白、石青、石綠這些顏色搭配得那麼好,典雅又簡淡,真的太難了。

有這樣的天賦技能做支撐,仇英與文氏家族常有合作之作,比如仇英和文徵明合畫《摹李公麟蓮社圖》,人物是仇英作的,山水是文徵明所畫。仇英跟文徵明的兒子、學生經常合作書畫,足以證明他與文徵明父子的親密關係。故宮博物院有一幅文徵明所作的《湘君湘夫人圖軸》,是存世罕有的文氏人物畫代表作品。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軸

局部

局部

王稺登在題跋中指出,這件贈王寵的畫先是請仇英代為設色,結果兩易畫紙皆不滿意,文氏還是自行為之。這事兒估計對仇英打擊挺大。

「明明以前讓我設色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你們讀書人的品位真的叫人捉摸不透!」

這次不滿意的合作源於題材太特別。文徵明畫中的人物筆法及造型與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相近,他要達到高古要求是上溯兩晉。這與仇英拿來當做學習範本的宋元繪畫有相當差距,已經觸及到他的天花板,所以很難令文徵明滿意。

說到臨摹宋元真跡,還要講一下明代收藏達人項元汴。

項元汴的孫子項欽謨說,仇英在他們家呆了三四十年,過眼宋元名畫不下千餘。即便是個棒槌,這樣耳濡目染也不得了,何況他還天賦超群。就這樣,「遂為獨絕之品,聲重南京」。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套仇英所作的《臨宋元畫冊》,龐虛齋舊藏,當初吳湖帆在龐元濟家看到這些畫的時候,發覺它們用絹完全與宋畫相同,又「不署款不鈐章」,就懷疑項元汴在搞什麼鬼花樣。因為簡直可以亂真了,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這是臨本。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仇英,臨宋元畫冊

氣息上追宋元,光有才情不夠。仇英畫畫很苦,他的性格一定屬於是勤奮而又謹嚴的,畢竟從社會底層被人賞識而提攜,打破階級桎梏走向人生巔峰不容易,態度稍有不慎就可能重新跌入谷底。

仇英畫畫時認真到什麼地步呢,董其昌寫到:「實父作畫時,耳不聞鼓以闐駢之聲,如隔壁釵釧戒顧。」這是一種無我的境界。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仇英既因此成為一代繪畫巨匠,為他在美術史博得一席之地,但也同樣因為畫得過於辛苦,剛過五十,就死了。精明如董其昌,覺得他這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成菩薩太划不來,不如一個筋斗直達西天。最後總結道:「知此一派畫,殊不可習。譬之禪定,積劫方成菩薩,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敦堂文化 的精彩文章:

透視唐人用筆,收好這份簡明纏紙筆構造指南
150萬一朵的牡丹花!看看雍正皇帝的私人訂製美在哪

TAG:敦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