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了羞恥心後,妄心惡念真的少了

有了羞恥心後,妄心惡念真的少了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改過需要哪些條件

改過的條件是恥心、畏心、勇心。具備了這三心才能改過,三心不生,口上說改,還是做不到徹底改。這是心上的規律。三心發起來時,就像春天的冰遇到陽光會很快消融一樣,罪業也會很快消除。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

說到改過,袁了凡居士提出三點:第一個就是羞恥心。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話說,「但改過者」第一「要發羞恥心」。人能夠知恥,他就不會起一個妄心,動一個惡念。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

恥心如何發呢?就是要常當觀上座,切莫學下流,時時跟聖賢比較。不必比庸流,要比聖賢,比他們的行為和成就,心裡就會慚愧。想我們同那些大聖先賢一樣,同樣是人,正如佛在經典里也常常教導我們一樣,諸佛菩薩跟我們原來都是同樣做凡夫。為什麼他們能夠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而我們不能?以這個標準來觀察,我們的羞恥心就發出來了。一定要做比較,不比較,就不知道還有更高尚的行為、更殊勝的果位。能從果上比、從因上比、從行為和心態上比,就知道自己和聖賢的差距還很遠很遠。

想一想,古代的聖賢和我同樣是大丈夫。聖賢利用人身成就了無量功德,成為千百世後人師法的榜樣,孔夫子傳到現在兩千五百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傳到現在將近三千年。全世界有許許多多人尊敬他們,接受他們的教誨向他們學習,而我為什麼要以人身造惡,讓自己一身瓦裂呢?「瓦裂」,就像一個陶瓷破碎了,一文不值。以人身造惡業,毀壞自己,使自己下惡趣。同為人身,聖賢成就了果位,我卻自甘墮落。為什麼?因為我們「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耽」是過分的快樂,「染」是染污;世間人耽染在七情六慾當中,卻不知道這個情慾是不真的。聖賢的發心、行為那麼偉大,而我只是耽著慾望,有一點享受就沾沾自喜。

「私行不義」,就是暗地裡做非法的事,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不義」就是不應該做的。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想到:我應不應該做?說話,要想到:這個話我應不應該說?真正講求修養的人就會懂得,也會很謹慎。「謂人不知」,以為別人不知。古人說:「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掩藏再密,終有敗露的一天,哪會有人不知的事情?

「傲然無愧」,「傲」是傲慢;「無愧」是沒有慚愧心,就是不在乎。「愧」是輿論的制裁。外面人來批評你,你不在乎,「無愧」就是不在乎,就是我們常講的「臉皮厚」。

這樣的行為,「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一天天的淪為禽獸,自己還不知道。

這一句話,我們要細心去看。「禽獸」是三惡道,它的意思是:你必定淪於三惡道,你自己還不覺察。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知識難遇。」我們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這個比例很小。得人身的條件是什麼?佛經里講的五戒十善,儒家講的倫常道德、五倫十義,你都能夠做得沒有欠缺,來生一定得人身。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過去生中我們的五戒十善修得很好,這一生才得的果報。

那麼禽獸和人的差別是什麼呢?禽獸不知道依法修行,人有智慧,會覺悟修行。法和欲相反,法是對治私慾的,自己日日修法,會成為聖賢;日日舍離正法,追求五欲,會淪為禽獸。

「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世間最羞恥的事是自甘墮落淪為禽獸。世上沒有比這樣更恥辱的事。這個意思就是說,那些聖賢人原本跟我們是一樣的凡夫,他們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而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不善,我們的前途將來是畜生、餓鬼、地獄。果報相差懸殊太大了。我們跟他們比,那真是可羞可恥!唯有明白了道理,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現前過諸佛菩薩的生活,將來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在此地。我們這個身體現在還在,要把這個身體用好,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眾生服務。在《了凡四訓》里,就是改過修善、積功累德,為大眾做個榜樣。

孟夫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孟夫子說:恥對於人太重要了,能發起羞恥心,就能做聖賢;喪失羞恥心,則會淪為禽獸。意思是說,有了羞恥心,不願意繼續造惡,才會努力改正惡業,你就能夠成聖、成賢;對惡不覺得羞愧,則不會去改過,你就會淪落到禽獸、餓鬼、地獄。所以,恥心是改過的關鍵。

在《禮記·中庸》里也說「知恥近乎勇」,意思是說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你要能夠做到,你就能夠成聖、成賢;你要是不知恥,就會淪落到禽獸、餓鬼、地獄。「知恥」是改過的一個重要訣竅,我們不能不注意。佛教里講羞恥心,有一個專門的詞叫「慚愧心」。這個慚愧是講對自己已經犯的錯誤,生起一種羞恥或者內疚之心。慚、愧二字分開來看,「慚」主要是對自己的反省,通過自我反省,對自己所造的罪惡生起羞恥之心;「愧」是以自己所造的罪惡面對他人時,生起一個愧疚之心。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對自己的過失惡行感到羞恥,從而知道懺悔改過。這是改過所應具備的第一種心。

購書地址

社科文獻出版社:

http://www.ssap.com.cn/c/2018-03-12/1066592.s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學大辭典》的第一篇序竟出自一位未滿二十歲的比丘之手
廣行法師開示《在家居士律儀》(六)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