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八般兵器到底有多厲害?

十八般兵器到底有多厲害?

大多數人知道十八般兵器都是從評書或者相聲里聽到這麼一個提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鎲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兵器。

但其實十八般兵器的內容並非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十八般兵器的提法最早出現在元代的雜劇當中。十八般兵器也是中華武藝和傳統武器的象徵。是冷兵器時代最具特色的各類兵器的結合。能精通十八般兵器者也是武藝高超的象徵。在民間傳說當中,項羽和呂布最為精通十八般兵器。

那麼十八般兵器到底有多厲害呢?下面我們就以戲曲界傳統的十八般兵器的說法,來一一解讀。

刀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石刀出現。人們用刀切、砍、劃、削。也用刀來割開獸皮。殷商時期已經出現了青銅刀,並且有了大型戰刀。進入漢代之後,刀不僅已經成為軍隊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武器,而且一度取代劍的地位,成為了帝王公卿佩戴的佩刀。有漢一代,刀的地位更甚於劍。刀在漫長的歷演化過程中分為長刀和短刀兩種演化路線。長刀中最出名的當屬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此外還有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短刀有朴刀、雙環刀等。因武聖關羽用刀,以公同好,刀同樣也是義氣的象徵。

槍和矛一樣,都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為廣泛的長形穿刺兵器。張飛所使的丈八蛇矛其實也是槍的一種。晉代以後,槍逐步成為了戰場上最流行的兵器之一。除了矛頭採用了青銅矛頭,體制略小。其他已經與後世的槍十分相似了。唐代以後善於用槍的名將很多。例如五代時期的王彥章人稱「王鐵槍」。「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宋朝以後,槍已經完全取代了矛,成為軍隊長形兵器的主流。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同樣也是用槍高手。其所創的岳家槍法流傳至今。其外,楊家槍也非常出名。

劍是短兵之祖,是兵器中自帶王者氣質的一位。因為其攜帶輕便,不僅武者愛劍,文人墨客,同樣喜歡佩劍。劍在中國古代的風靡程度,一度是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無論是想縱橫沙場,還是稱霸武林,又或者是行俠仗義。,劍,都是首選的兵器。劍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有著一樣的起點。在軒轅黃帝時期,就已經有劍的存在。劍為「短兵之祖」,實則當之無愧。孔子佩劍周遊列國,秦始皇用劍擋住荊軻的圖窮匕見,韓信用劍沙場點兵。。。歷史人物中用劍的名士不勝枚舉。

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兵器之一。有著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周朝就有大戟的出現。漢朝及三國時期,戟作為兵器一度興盛。三國時期吳國甘寧用戟,魏國典韋用戟。然而戟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呂布所用的方天畫戟。用戟的呂布也是三國中武力值最高的武將之一。然而自晉代以後,戟逐步遠離了戰場,成為了儀仗隊的兵器。唐朝時期,戟更是喪失了武器性質淪為了舞者的舞具。

斧最早並非武器,而是刑具。屬於五刑之一。斧的溯源很早。原始時期就有石斧出現。是早期人類發明的工具之一。雖然斧一般不作為軍隊的主要制式裝備。但是斧在民間小說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最為知名的當屬隋唐演義程咬金的三板斧(歷史上程咬金用的不是斧而是槊),水滸中黑旋風李逵的雙斧。實戰中用斧的經典案例當屬郾城大戰中嶽飛所率岳家軍對付金軍鐵浮圖拐子馬使用斧子砍馬腿。歷史故事當中也有「斧聲燭影」的傳說(此處的斧為玉斧,一種禮器)。在民間傳說和小說當中,用斧之人往往都是性格豪邁,魯莽奔放之人。

鉞實際是斧的變種。二者幾乎同時期出現。但是形制比斧更大,也更為笨重。春秋、戰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為刀劍廣泛應用在戰場,而使笨重的鉞早早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鉤是由戈演化而成的一種兵器。屬於外門兵刃。春秋吳人善鑄鉤,故而有「吳鉤」之稱。鉤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當中已不僅僅代表這種武器本身,還成為了兵器的一種泛指。杜甫有詩云「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叉在兵器史上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宋代前都沒有關於叉的歷史記載。相傳叉的發明人是宋朝名將宗澤的偏將張純。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叉很早就存在,只是作為獵戶捕獵時的工具。並未作為武器。宋朝以後,叉主要流傳於南方地區。

鎲也是長形兵器的一種。形如半月,似叉,有柄,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鎲柄,柄長六至七尺。歷史上用鎲的知名人物並不多。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反而是歷史演義小說《說唐》當中的人物——宇文成都。相傳宇文成都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為隋唐第二條好漢。武力值僅次於李元霸。其所使用的鳳翅鎦金鎲即是鎲的一種。後十八路反王討宇文化及,被李元霸所殺。

棍也稱棒,二者只有長短上的差異。棍也稱「百兵之首」。其歷史幾乎可以說與人類史同步了。古人驅逐野獸,在沒有其他武器的情況下,唯有棍棒是可以信手拈來的。自古以來就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其攻擊面更廣。但由於是無刃兵器,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棍有木製和金屬制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制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棍的武藝流派也有很多。最為知名的當屬少林棍法。

槊是古代重型的騎兵兵器,是長矛的加重升級版。也是重裝騎兵的重要武器裝備。槊起源於漢朝。盛行於重裝騎兵發展較快的魏晉-隋唐時期。三國曹操曾「橫槊賦詩」。唐朝時期用槊高手尤為突出。尉遲恭(尉遲敬德)和程知節(程咬金)就是用槊高手。大唐猛將秦瓊也善用馬槊。不過隨著宋朝以後失去產馬地,重裝騎兵逐漸沒落。槊也隨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棍。武松打虎開始用的就是哨棒。打折了才開始用拳頭。

鞭是一種短兵器,由來與鐧相同。鞭有單雙和軟硬之分。古人所用鞭大都是單鞭硬鞭而並非現在所常見的軟鞭。五代時期後梁的王彥音善用鐵鞭。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軟鞭在清朝才開始出現,有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之分。軟鞭是軟硬兼施的兵器,其特點是身械協調性強,演練者強,既要有擊打速度,又要體現靈巧的方法。因此軟鞭更多是作為表演之用而非兵器。

鐧與鞭相似,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鐧形似竹子,方形有四棱。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鞭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唐初的秦瓊秦叔寶善使雙鐧。

錘又稱椎,也有長短之分(還有用於偷襲的流星錘,作為十八般兵器單獨的一種)。擊打型鈍器兵器。屬於力量型武器。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鬥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歷史上最早用錘出名的是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派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鎚埋伏路旁,秦始皇巡遊至博浪沙擲錘偷襲,可惜沒有能夠擊中秦始皇。此錘被稱為「博浪錘」。說說岳中都有的「八大鎚」所使的均為短錘。力大無窮的人才能運用自如。

抓到底是什麼樣的武器定義並不明確。與之有關聯的兵器包括耙和套索等。應該是一種攀援和遠拋型的用具。嚴格意義上這應該不屬於兵器。但是抓也衍生了一些外門兵器。如清朝時期傳說當中神秘恐怖的血腥武器——血滴子,應該就屬於這一類別的武器。

拐子

顧名思義,拐子就是由老人所用拐杖演變而來的一種兵器。其不見於戰場。但是卻偶見於武林人士使用,作為武術器械的一種,拐子有鐵制和木製兩種。相較於木製,鐵制的拐子分量更重,打擊力更強。因此也需要更加高超的駕馭技巧和能力。按形制分,有二字拐、十字拐、鉤鐮拐、鴛鴦拐等。

流星

流星就是流星錘。是屬於套索、軟鞭和錘的結合型兵器。使用這樣的兵器不僅需要高超的技巧,還要有一定的力量。流星錘一般由繩索或者鐵鏈鏈接鎚頭。分為有柄的單頭流星和無柄的單頭流星。我們在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能看到周星馳使用流星錘把對手打下馬的情節。

應該說,十八般兵器已經囊括了冷兵器時代中國傳統兵器當中最為常見的各種兵器,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中華武術傳統的文化精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兵器已經難覓蹤跡或者很少有人知道其使用方法。我們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武術的繼承人,有責任把祖先留傳的文化瑰寶保護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風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凌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