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T分析
讀者信息: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院 初艷龍
所讀書籍:《心血管系統CT診斷》
原著主編:薛蘊菁、杜祥穎、邢燕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冠心病的基本病變,斑塊會引起冠狀動脈狹窄甚至閉塞,斑塊破裂並繼發血栓則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主要原因。
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1.臨床概述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演變包括脂質條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期。斑塊的繼發性改變包括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鈣化、動脈瘤形成及血管腔狹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分布在心外膜下的大冠狀動脈,近端多於遠端。通常薄的纖維帽、大的脂質壞死核、斑塊內的炎症、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提示為易損斑塊。
2.CT表現
CT平掃僅可顯示沿冠狀動脈走行的點狀、結節狀或條狀高密度鈣化性斑塊,斑塊通常為偏心性,表現為局限性、節段性或瀰漫性管壁增厚。斑塊CT值測量有助於區分斑塊的性質,通常認為軟斑塊CT值<50HU,纖維斑塊為100HU左右,鈣化斑塊>300HU。
3.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病理分型
Ⅰ型:泡沫細胞聚集
Ⅱ型:多層泡沫細胞,脂紋形成
Ⅲ型:粥樣斑塊前病變,細胞外脂質形成
Ⅳ型:粥樣斑塊形成
Ⅴ型:纖維粥樣斑塊
Ⅵ型:複雜斑塊,伴出血、血栓或潰瘍
Ⅶ型:鈣化斑塊
Ⅷ型:無脂質的纖維斑塊
二、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
1.臨床概述
冠狀動脈狹窄一般由管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致,管腔慢性閉塞一般是斑塊進展所致,而管腔急性閉塞則是在斑塊基礎上的血栓形成或斑塊內出血所致。
2.CT表現
冠狀動脈狹窄好發於左冠狀動脈,尤其是動脈分叉處和左前降支的近中段。CTA圖像可見冠狀動脈分支局限性、節段性或瀰漫性管壁增厚、斑塊形成,可伴有鈣化、對比劑充盈的管腔變窄,甚至局部無對比劑充盈,狹窄通常為偏心性,少數呈向心性。
3.冠狀動脈狹窄程度CT分級
0級:正常,無斑塊或無管腔狹窄
1級:輕微狹窄,狹窄<25%
2級:輕度狹窄,25%-49%狹窄
3級:中度狹窄,50%-69%狹窄
4級:重度狹窄,70%-99%狹窄
5級:閉塞
三、心肌缺血
1.臨床概述
心肌缺血是心肌組織血流量供應不足導致的心肌損害和功能失調,心肌慢性缺血或短暫缺血可引起心肌功能異常,但為可逆性,嚴重而持續的心肌血供中斷則會導致心肌梗死。
2.CT表現
平掃未見陽性。CTA圖像上,可見局部室壁強化減低。心肌動態灌注成像能夠更敏感地發現心肌缺血區,但其動態掃描方式的輻射劑量較高。
四、心肌梗死
1.臨床概述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壞死,從病理學角度分為心內膜下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後可出現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容量性低血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機械性併發症如室間隔穿孔、乳頭肌斷裂、心臟破裂等。
2.CT表現
平掃可見局限性室壁低密度,以左心室前壁近心尖部較常見,通常位於心內膜下區域。增強後,動脈早期可見局部心肌無明顯強化或灌注缺損。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聯合多時相重建可見室壁運動異常,包括運動減低、運動消失和矛盾運動,與心肌缺血區域相對應,有時可見心室壁瘤形成。
3.拓展:胸痛三聯征:
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征、主動脈夾層和肺栓塞,由於該病起病急,可危及生命,需要快速、準確地做出診斷以便給予積極的臨床治療,對於臨床和實驗室檢查難以明確胸痛病因的患者,可行胸痛三聯征CTA檢查,即在一次檢查期間完成對主動脈、肺動脈和冠狀動脈的評估,由於上述血管血液循環時間不同,為了獲得高質量的圖像,常需採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小螺距掃描、大劑量對比劑掃描及大範圍和雙期掃描
版權聲明
本微信平台屬於個人公益性醫學影像類學習平台,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所有轉載視頻只用於基層教學使用,且明確註明授課專家姓名,不希望被轉載的原作者及老師可與我們聯繫,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在中國,不被重視的一種心臟病
※感動!520網聯籌20小時為橋墩心臟病手術孩子輕鬆籌集善款8萬元
TAG:心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