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 請勿擅改
最近驚聞「七月流火」在最新的漢語釋義中,可以理解為天氣炎熱了。這對我這個有點點文字潔癖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難接受了。
其實關於漢字語音語義的「從俗」傾向已經困擾我很久了。最典型的是「粗獷」和「呆板」兩個詞。在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求念成「cū kuàng」,然而很多年前就規定念「cū guǎng」了,「呆板ái bǎn」現在念「dāi bǎn」。直到現在我都不習慣新的發音。碰到貌似有文化且有一定年紀的人,我還試著念「古音」,怕被人家暗諷自己沒文化。
最新的改正是: 「說客」的「說shuì」,現在讀「shuō」;「粳米」的「粳jīng」,現在要讀「gěng」;「確鑿 què zuò」,讀「què záo」;「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鐵騎」現在讀「tiěqí」……說實話,看到這些所謂的「新讀音」,有些氣不打一處來。
漢語傳承千年,有其固有的歷史傳承脈絡和文化內涵。每一個字的讀音、含義,都有其確定的說法。比如「七月流火」,如果我們認為它是一個「成語」,那麼七月必然指陰曆的七月,時在陽曆八月末或九月,那個時候,天氣確實開始轉涼了,「火」指火星,可不是望文生義的一團火。所以天氣轉涼的原義變成相反的「炎熱」,實在有點牽強。鐵騎的「騎」,特指人與馬的組合,而不是一個動作。如「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裡還涉及平仄的問題。將來那些詩詞大家恐怕都要「為天下笑」了。
此前曾有大學校長在致歡迎辭時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另一個校長則把鴻鵠之志念成hóng hào之志,都被批評。然而,按已有的改變和未來的趨勢,他們可能只是提早用和說了一個準確的詞而已。
古人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約定俗成,也要有個標準,而不是一味向錯誤的世俗妥協。認真學習、敬畏傳統,應該被鼓勵並樹為榜樣,而不是被隨意變動的「標準」驅逐,淪為「文盲」。長此以往,漢語之美、漢語之源遠流長,將不復存在。
對漢字的審音、釋義,一定要慎之又慎!
※清明將至,巴士集團開通10條掃墓專線 通往松鶴、仙鶴、長安等7個墓園區
※貿易戰沒贏家!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