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意見領袖」是如何讓我們「出格」的?

「意見領袖」是如何讓我們「出格」的?

《浮點詞條》本期詞條丨意見領袖丨

本文5023字閱讀時間/ 8分鐘

丨1丨

當下,我們如何看待一個特別的「意見領袖」

在上一個41日過去,張國榮又出現在人們視野。

注釋: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在香港跳樓抑鬱症跳樓身亡,一顆巨星隕落,震驚整個華人社會,從此「愚人節」多了一層含義。

張國榮因為跳樓自殺之前在遺書紙條上提到過一詞:「Depression(註:抑鬱症)。」 死因至今撲所迷離,這縱身一跳,成為了當下連續15年影響最深遠的華人明星藝人。

這本是一件值得遺憾的事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選擇輕生都不是值得推崇的事情,更遺憾的,是很多粉絲的「暴走」。

「 關於這段故事,依稀記得念書那會,隔壁坐著一個很乖巧的女孩,課桌的抽屜第二層,隱晦地張貼了不少張國榮的海報,不愛說話,同班的同學也很少有交集,放學總是一個人獨自背著書包走出教學樓,印象中是個成績很好的女孩。4月1日那天,張國榮的新聞出現後,整晚的晚自習都在發獃,第二天就輟學了,去了哪裡不得而知,由此可想像一個女孩近乎垮掉的幾年歲月。」

死亡並不是結束,張國榮逝世15年整,仍是媒體頭條的常客,他也成為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意見領袖」。例如抑鬱症患者,同性戀者,勵志於成名的選秀者,甚至輕生未遂者。張國榮做過什麼事,成就過什麼角色。衍生出一種粉絲的 「 心理效仿 」 ,即「同理心」。當偶像身上和自己有了同樣的經歷,比如不喜歡異性,有抑鬱症,輕生等,好像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指引了方向。

即:跳樓是值得理解的,他活的很累,不被理解,坎坷曲折。

即:有眼光的人都不喜歡異性,霸王別姬就是為他而生的。

粉絲們得出這個結論,似乎並不那麼「 友好 」。

當「同理心」成為粉絲們的一種情感度量單位,用於對抗社會壓力和自我認知的阻力。於是催生了一批 「 隨他而去 」 的人,這群人也不被理解,壓力很大,或許也不喜歡異性,並患著 「 Depression 」。

這應該是張國榮被動地做了一個 「 錯誤的示範 」。相當一段時間內,「 隨他而去 」,是娛樂圈最悲壯的詞語,當下我們之中,還有多少人為一個 不認識自己的人而活。

對此心理學有一種解釋:共情的目的在於體驗他人的美好或者悲傷,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過於融入,很容易催發「心理崩盤」。

因為狂熱而暴走,他們說愛一個人,即使這個人甚至都不認識你,你也可以 「 隨他而去 」,這對於邁克傑克遜的12名粉絲來說,幾乎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想死而生的力量。

希特勒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意見領袖」,故意「出格」了一個國家的人民。

不要讓青少年有判斷力。只要給他們汽車摩托車明星、刺激的音樂、流行的服飾,以及競爭意識就行了。剝奪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們服從命令的服從心。讓他們對批判國家、社會和領袖抱著一種憎惡。讓他們深信那是少數派異端者的罪惡。讓他們認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敵━━━希特勒

建立「 共情感 」 是改變一個人最好方式,也是摧毀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

丨2丨

人是與生俱來具備「同理心」和「共情感」的動物。

也是本文要闡述的重點。人類需要聯結,需要」共情感「的力量,不過它的壞處也挺多的。

在娛樂圈的維度里,熱衷是沒有年齡局限的,「代溝」這個詞好像只是不同年代人拒絕交流建立起來的屏障。這便是,娛樂圈「意見領袖」的維度,他們可以超越年代和科學。我們只需要捕捉某幾種「特質」。

(1)共同的追求:比如唱歌就是你的夢想,一定要找一個最好的舞台或者麥克風。

(2)共同的厭惡:社會險惡,任我孤獨自由逍遙,談什麼責任與擔當。

(3)共同的犀利:看不慣你的人都是傻x,不是惡魔就是天使,不是行屍走肉就是同類。

(4)共同的洒脫:無所謂掛在嘴邊,別人永遠走不進我的世界,我最高傲我最酷。

早先不是有一群「 奇裝異服 」的人,他們號稱別人都不懂,唯吾獨尊,男的女的都稱之為:「 爺 」, 好不瀟洒,到底是他們不理解世界,還是世界不理解他們,無從知曉。不過就他們後來從事的行業來看,有可能是他們不理解世界。

丨3丨

站在輿論高地,自帶喇叭,明星總喜歡呼籲點什麼。奇怪的是,「意見領袖」往往把好事做成了壞事,比如:同性戀被「矯枉過正」。

社會因為某個「公眾人物」開始正視同性戀問題,為無數同性戀群體發聲和給予支持,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和群眾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同樣的,就張國榮公布同性戀情而言,作為一個「意見領袖」,對於盲目崇拜、年齡較小的心智不成熟的粉絲群體來說,「被同性戀」的幾率逐年增加。有調查顯示:67.8%的女同性戀者,他們都視「哥哥」為偶像。這其中不乏「後天性同性戀者」。

圖為:斷袖起源(同性戀)西漢漢哀帝與御史董恭之子董賢

2012年光棍節,最勁爆的娛樂消息就是:香港女星何韻詩參加「同志是敢的」大遊行大膽承認出櫃了。當時,何韻詩和4000名遊行人士一起高呼「我是同志」,激動的她一度落淚哽咽,面對媒體鏡頭,何韻詩顯得如釋重負。

蔡康永早在8年前就大方公布了自己和男友馬啟仁的感情,最具有影響力的「同性戀藝人」跳出來公布同性戀情的藝人如雨後春筍。風頭勝似異性戀才是「不正常」的,達到了該歌頌傳承的地步。

「明星」主動公開性取向,無疑是突破了「取向」本身,為當時社會無數躲在屏幕後的「同性戀群體」打了一劑強心針。同性戀不可恥與同性戀很酷,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方向,對年齡尚小,沒有完整自我認知的粉絲來說,是對生活態度的誤導。

正名是應該的,但「矯枉過正」,是這些「意見領袖」圖一時之快,不願承擔的責任。

她們也承擔不起。

《浮點詞條》這樣評論——「同性戀」

「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特殊取向,動物之間也存在,每5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左撇子,社會在由傳統封閉觀念,朝多元觀念進步的過程中,難免有唏噓聲,這種「誤會」就像我們小時候嘲笑同桌「左撇子」是怪胎一樣。

對於本不是同性戀的人群,樂於被「掰彎」和「掰彎」他人,才是可恥的。大部分科學研究證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覺得這件事本身是「洋氣」的,想要嘗試下的「楞頭青少年」不在少數。

監獄可以「撿肥皂」,有些人就是喜歡把外面都變成「監獄」,因為「 洋氣 」。

「好多明星都是同性戀,我為什麼不是?」當這句話從一個只有幾歲的小孩口中說,我們已經無力反駁。

丨4丨

「意見領袖」可以證明我們的錯誤是值得寬容的,但不應該成為我們犯錯的「指向標」。

調查顯示:在眾多「青少年」粉絲中,他們特點便是辨知度低,在他們完善自我認知前,被「洗腦」的可能性高出成人5-8倍。

有款節目,大家都在上面談論價值觀。有的說的很「 雞湯 」,有的說的很「 惡毒 」,有的說的很有邏輯,自成一派,最後需要導師來「 擦屁股 」,抹平價值觀的彎曲,強調主流意識。

為了娛樂效果,沒有就造了一幫「意見領袖」,面對上億觀眾,把話語權大肆移交,在電視面前公然談論「價值觀」,「世界觀」,總有精華,卻難避 「 糟粕 」,斷章取義的話,總會被「笨小孩」當真效仿,行為導向,這個時候導師怎麼「 擦屁股 」恐怕也來不及了。

節目上面那麼多「 人生支票 」,「 兌現方式 」都沒獲得的情況下,輕易拿走不是一件好事。

「楞頭青少年」就是這樣產生的,他們在傳播速度最廣最快的電視媒體上尋找,斷章取義—共情感—殘缺價值觀—行為效仿,走了捷徑。正常的價值觀建立,不應低於8個階段:認知—學習—嘗試行動—錯誤—改善—思考—相對完善的價值觀—相對正確的行為。

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台詞:「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兒來的世界觀?」

在電影《熱血高校》中,打架才能解決問題,不少很酷的角色成為了「 意見領袖 」,解決問題的方式簡單暴力,裡面的學生幾乎不用讀書,老師或者校長一類的管理人員從未露面。

「意見領袖」的意見傳達是「交叉層級傳遞」的,影響幾個帶頭份子,就足夠引起一場風波了。

「 我在湖北讀書的期間,網路不發達,在手機上不能發各種表情罵人,意猶未盡,一到周末,學校大門都會圍堵一幫外校學生,甚至混雜了幾個大人,兩幫人最後聚集在學校外有一條江邊,那條江是環繞襄陽舊城牆的護城河,夕陽西下,舊城牆下,拳影斑駁。有時甚至打進醫院,我還能很明顯地記得,除了這種解決紛爭的方式,連打扮都如出一轍。」

丨5丨

每個人基於原則,教育,信仰,道德倫理,在自我心中築了一堵牆,牆內的事可以做,牆外的事,是不可以觸碰的。

然而這堵」 牆。「總被不斷拉低,低到一跨而過。

某男歌手被罵「人設崩塌」不到4個月後,新專輯單曲依然佔據各大音樂平台榜單,事實證明,只有才華是毀不掉的,不管怎麼樣,照樣出來唱歌,還是很多人聽。

唯一不可忽略的一點,整個社會道德底線正在降低。譬如,我正在做的事(不好的事),其實沒那麼不好,他作為明星都做了,我又不是公眾人物,不至於譴責我吧,諸如此類的僥倖心理。

澳大利亞西部,警察嘗試把「不良少年」送至監獄體驗集中營,體驗監獄生活。

「大麻在美國很正常,現在又那麼多我喜歡的明星都在抽,這有什麼不好的。」一個中學生,曾在我面前說過這樣一句話。

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意見領袖有存在的必要性,人類的共識是需要由他們來完成第一步篩選的。「意見領袖」作為媒介信息的過濾環節,對大眾傳播效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特別是娛樂圈的「意見領袖」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因受眾的多元,往往會出現認知偏差。

某檔選秀節目中,有幾名說唱歌手說:「 keep real」,回家就有「楞頭青少年」滿口「真話」,毫不忌諱尷尬和隱私,更有甚之,有不滿就罵父母,美其名曰要:keep real,不爽我就罵,我個性,不玩「虛」的。

丨6丨

「 共情感 」 能突破固有認知及影響深度。尋找合適的 「 共情感 」也許是和他做朋友。

某位叛逆的明星為了節目效果,灌雞湯在電視上說:「一定要多回家看看父母,他們陪你的時間不多了。」 掌聲一片,甚至戳中不少「楞頭青少年」的淚點。

同樣一句話出自於一個中學教師不知說了多少次,實際效果南轅北轍。中學教師顯然不具備和叛逆同學一樣的同理心,說者和聽眾無法達到在「叛逆」這個概念上的共鳴。

「個性」是多元當下的代言詞,大家都像不一樣,於是我們匆匆革新價值觀。

當滿街都是行為外形出格的「個性青年」,是否一眼望去那一群「保守派」才顯得個性十足。

當下,不乏擁有「能量密度」的人,除了演員,歌手,藝人。還有詩人,教師,設計師,作家,畫家,科學家,商人,公職人員都有充當「意見領袖」的資格,在媒體追求收視率「畸形」發展的當下,我們聚焦的總是光鮮的皮囊和聲音。

(圖為:馬克思肖像)

正確聚焦,是電視要做的。保持獨特和清醒,是我們要做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獨立思考判斷的大腦遠比選擇一個合適的偶像來得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點詞條 的精彩文章:

TAG:浮點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