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喬丹:機器替代人500年內沒可能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日前,機器學習領域泰斗級人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系和統計學系教授邁克爾·喬丹(Micheal.J.Jordan)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名家講堂上出現,他的一些最新言論,刷新了眾多投資人對AI(人工智慧)的認識,令人耳目一新。
喬丹說,自己最不喜歡被稱作是AI專家,因為人類距離真正的AI還十分遙遠,「所謂的超人類智能會不會統治我們?我告訴大家短期之內絕對不可能發生,我們還遠遠沒有到這個程度。我們為什麼要開發新的人?我們人類已經夠多了。給我猜的話要500年,我們要能夠創造出來和我們一樣智慧人,可能要500年。」
實際上,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了人工智慧的研究,當時,首個發明這種新玩法的教授來自MIT,他把人工智慧稱作「網路」,他做了一些信號分析、統計學和計算學研究,把目前被稱為人工智慧的學問謙虛地稱作是「網路學」,「現在人們把簡單的數據處理概括成人工智慧,但現在技術基本上還是根源於對數據的演算法。」
喬丹認為,AI更合適的稱呼應該是IA,即增強智能。「用電腦來幫助我們人類的智能,讓人類更加智慧。」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它們可以輕鬆回答中國最長的河是哪條河、巴西的首都是哪個城市等,它們甚至還能進行中英文互譯。
但在這一過程中,機器並沒有「理解」這個過程,它只是把這些文字的東西轉換成的對應的中文,對一些幽默的笑話或者是一些引喻或者諷刺的話,普通人很容易理解,機器理解不了,因為沒有理解力。
有意思的是,作為AI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喬丹反而熱衷於曝光自己所在領域的一些「黑料」,他常常會奉勸頭腦一熱的投資人冷靜一些。「現在所謂的深度學習,號稱在互聯網中可以做到90%的圖片識別率,但是一旦到現實生活中,一個攝象頭投射過來的畫面,圖片識別準確率可能也就20%而已。」喬丹說,在人臉識別領域也是如此,「大家感覺人臉識別時把整張臉都放到圖片中央了,是不是就不會出錯了?當然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可以做到90%以上,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可能80%都不到。」
語音識別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喬丹介紹,現有的技術可以做到一個人對著話筒講話,機器把文字一個一個記下來。但機器的「翻譯」只是找一個對應,找一個映射,而不能實際轉化自然語言中的對話。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問計算機,中國最大的城市是哪個,那麼機器會很快回答出來是北京。但如果你問計算機,中國第二長的河流是什麼,機器給出的答案就會五花八門非常可笑。再加大一些難度,你問計算機,不再第二大河流旁邊的城市有哪些,這個時候計算機就會徹底懵圈兒了。
Google此前就出現了一個類似的例子。「Google之前測試,說人類和機器對話,對話了半天竟然不知道對面是機器。」喬丹道出了其中背後的邏輯,「說實話,它首先是把機器的聲音做了仿人聲處理,加入了一些人類的習慣表達,聽上去這個機器是在思考,但機器完全沒有思考,只是特別模仿人類溝通的時候發出的聲音。」
在Google此前的測試對話中,有一些簡單的一問一答機器可以理解並回答。但僅限於「簡單的表達」。當時測試者想預約剪頭髮,他對機器說,「我明天早上11點可以預約嗎?」機器為他做了安排。
但喬丹說,如果測試者跟機器說得複雜一些,比如「明天早上我要在家裡先修空調,修完之後才能來理髮」,這樣的話,機器就完全沒有辦法處理了。
喬丹說,有些簡單的事兒,計算機或者說所謂的人工智慧有可能在十年後慢慢看到一些跡象。比如說你可以打電話給計算機,反映家裡的冰箱壞掉了,機器會跟你說「試試插頭有沒有插上」,「這些簡單的對話可以進行起來,但是我仍然認為這些人工智慧系統會非常有限,至少現在很多人類還是可以輕鬆處理,機器要非常掙扎能夠處理。」
「大家現在都在『熱炒』人工智慧,我一直都說我們應該把這個討論放在實實在在的事情上,不要單純去炒作。」喬丹說,人工智慧貌似智能,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說在醫療領域、金融投資領域讓人產生過大筆虧損,在交通智能領域,人工智慧而是造成了擁堵,「大家說,人工智慧崛起後很多人會失去工作和收入,還有居心不良的人會濫用人工智慧,這些值得我們關注的。但挑戰巨大,機器的作用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誇張。」
※含冤27年 吉林劉忠林故意殺人案終改判無罪
※政府有職責引導老百姓認識最好的教育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