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王政是如何下定決心要統一六國的

秦王政是如何下定決心要統一六國的

大秦在長平取得勝利後,曾一鼓作氣,兵分兩支,取上黨和太原二郡。白起主張一舉滅趙。滅趙思想的提出,標誌著秦統一六國的戰略行動開始了。但范睢忌功,接受了趙說客蘇代的勸說,以趙割給秦六座城為條件,建議秦王罷兵。秦王同意,於公元前259年宣布罷兵。查最天,共趙君臣經過反覆謀議,認為割城不能阻止秦的下一步進攻。遂改變方針,割地給齊,換取齊的支持,並聯結楚、韓、魏,共同抗秦。趙撕毀與秦的協議,在秦內部也引起了爭議。以秦昭王為首主張直攻邯鄲。這時白起卻放棄舊議,認為趙外結諸侯,內勵士卒,秦在長平之役所付出的犧牲也還未得到恢復。在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急忙出兵是不適宜的,應休養待機。

秦王滅趙心切,執意出兵,白起不應命,秦王便先後派王陵、鄭安平為主將圍攻邯鄲。事情果不出白起所料,秦兵受到趙軍的頑強抵抗,成膠著狀態。公元前257年,魏、楚派兵援趙。魏安厘王派晉鄙領十萬軍隊駐在湯陰(今河南湯陰),但心中又懼秦強大,遲不下令接戰。後來魏公子信陵君無忌,設法竊取了魏王的半邊兵符,假造命令打死晉鄙,才發兵攻秦。這時楚軍也趕來參戰秦軍在聯軍夾攻下大敗,失去了已佔領的魏的河東和趙的太原郡。秦的受挫雖未改變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但山東諸國聯合起來抗秦,仍然可以造成一時的優勢。秦接這次失敗的教訓,在以後進行統一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推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公元前256年,秦發兵攻西周。

西周國小勢單,經不住一擊,宣布投降,這年周赧王也死去,西周亡。公元249年,又滅掉東周。西周和東周地盤雖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處在秦東進的進軍線上,具有戰略意義。秦把原西周、東周和攻佔韓的成臬、滎陽等合在一起,建立了三川郡。公元前248年,秦乘趙、魏與燕大戰之際,攻佔了魏、趙、韓所在今山西中南部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太原郡。從公元前244年開始連續攻佔了韓、魏在今河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建立東郡,與齊接連起來。三川郡、太原郡和東郡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黃河的中游與汾河流域都落入秦之手。無論向北、向東、向南進攻,都有了廣大的腹地為後應。秦王政是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一前247年)之子,十三歲即王位。

由於秦王政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掌管。出意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他在邯鄲經商時,結識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便把異人當作進行政治投機的「奇貨」。當時秦國在位的是孝文王,他的寵妻華陽夫人無子,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買通華陽夫人,立異人為太子。秦孝文王死,異人得立,是為庄襄王。呂不韋由於政治投機奏效,登上政治舞台,當上了秦相國。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食洛邑十萬戶,有「家僮萬人」。,出量洲變史受在庄襄王時期和秦王政的前幾年,呂不韋在秦統一客觀形勢推動下,一度「欲以並天下」,作了一些有利於秦統一的事,太原郡、東郡的設立,都是呂不韋任相國時做的。

秦王政年歲增長,即將親政,呂不韋意識到自己的權勢太重會與王權發生矛盾;另一方面,又害怕秦王政知道他與太后私通而被治罪。他為了從罪網中脫身,便把他的舍人毒推薦給太后,充當寵幸。毒得幸之後,便夥同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權,「事皆決於」。毒被封為長信侯,整個太原郡成了毒的封地,並改稱為「國,」家有門客千餘人充當謀士打手,還擁有奴隸數千人。毒胡作非為,把秦國的政治搞得很混亂,秦統一事業處於停滯狀態。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二十二歲。按照秦制,他該親政了。秦王政親政,無疑對是不利的。想先發制人,乘秦王政離開咸陽到舊都雍(今陝西鳳翔縣)舉行加冠禮之機,假造王和太后璽書,徵調縣卒、衛卒發動武裝叛亂,企圖殺害秦王政。秦王政及時發現了嫆毒的陰謀,當即組織力量,鎮壓了的叛亂。在追查毒案件中,發現呂不韋同毒有牽連,第二年罷免了呂不韋相國的職務。

呂不韋回到他的封地後,山東諸侯不斷派人來進行串通。秦王政防他生變,下令把他遷到蜀。呂不韋眼看大勢已去,自殺而死。在剷除呂的同時,秦王政對統一六國的問題,也作了周密的謀劃和部署。李斯和尉繚是佐助秦王政制定統一六國戰略和策略的兩位主要人物。李斯看到山東六國均已衰敗,只有秦雄心勃勃,奮力統一天下。於是離開楚,投效秦國。開始在呂不韋門下當舍人,不久晉陞為郎,從而有機會接近秦王政。李斯在第一次與秦王政談話中就討論了秦統一六國的問題。李斯說:秦自孝公以來乘勝控制諸侯已六世了,今天諸侯服從秦,如同郡縣一樣。憑藉秦的強大、大王的英明,滅掉諸侯,就象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成就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萬世難得,千萬不可錯過。

李斯的分析同秦王政的想法絲絲入扣。秦王政下定決心統一六國,當即提拔李斯為長史。可恰在這時,韓怕被秦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修渠動用了大批民力財力,牽制了秦的東進。這件事後被發覺。秦國宗室權貴和一部分大臣認為諸侯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都不可信。建議秦王政下逐客令。李斯針對這一建議,寫了有名的《諫逐客書》。在信中,李斯列舉了秦國歷史上著名的外來的商鞅、范雎等人對秦國的貢獻,指出:現在統一是大勢所趨,天下有志之士都寄希望於秦,才不遠萬里而來。統一天下的君主應該不分地區最廣泛地爭取人才,才能無敵於天下。

現在逐客的議論正與此相背,它把非秦出生的人趕到敵國,壯大了對方的力量,孤立了自己,勢必導向危亡。李斯的上述議論說明:圍繞逐客展開的一場鬥爭,不僅僅是對待「士」和用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要不要廣泛爭取人才,實行統一的問題。秦王政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當即取消了逐客的議論。對秦統一事業作出貢獻。尉繚就是在廢除逐客令後來到秦國的。尉繚是魏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向秦王政進獻了著名的離間諸侯策,被任為國尉。尉繚說:同秦的強大相比,諸侯如同郡縣之臣;但是,如果他們實行「合縱」,出其不意地對付秦,秦就很可能招致危亡。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肯於出重金賄賂各國「豪臣」,阻止六國「合縱」,就可以滅掉六國。秦王政聽了尉繚的建議十分高興,和尉繚行平等禮節,穿同樣衣服,吃同樣飯食,以示敬重。秦王政下定決心進行統一。一場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展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歷史大觀 的精彩文章:

何為宗法制,西周的統治機構又是怎樣的呢

TAG:人文歷史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