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眾所周知,日本的沖繩縣,在古代叫作琉球王國。在中國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國的實力最強。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向三國詔諭。琉球地處一遇,國小民貧,三王都希望有強大的明朝作為靠山,得到詔諭後,琉球三王便不約而同地向大明「奉表稱臣」,同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值得一提的是,「三山」時期,就有程復、王茂、葉希尹、懷機等來自明朝的人才得到重用,他們受明朝皇帝的派遣,前來輔助琉球,有的位居國相乃至攝政。永樂十四年(1416),中山國王尚巴志滅了山南、山北兩國,定都首里城,建立起統一的琉球王國,尚巴志被明政府冊封為琉球王。從此,琉球國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前往朝貢,謹守臣節。由於琉球對中國的態度恭敬,朝貢積極,這個小小的島國得到了明政府的極大好感與信任。大明對恭順的琉球,究竟好到什麼程度?鑒於琉球的航海技術不行,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為其提供大海船,又賜「閩人三十六姓」給琉球,幫助琉球人發展海上貿易。此外,明政府還給予琉球十分優惠的朝貢政策,如琉球朝貢船的來華商品給予免稅,朝貢使在北京的交易也不受五天之限,同樣的貢品,給琉球的貨價均高於其他國家。

在明政府的全力扶持下,中琉朝貢貿易紅紅火火。僅僅永樂一朝二十二年間,琉球來華朝貢就達到57次之多,一年要來貢三四次。琉球為何對朝貢如此積極熱心?因為利潤太大了。琉球每次來中國朝貢,都會帶走大量的絲綢、瓷器、藥材、書籍、紙張等,再運到暹羅、安南、占城、爪哇、日本、朝鮮等國家,與之交換當地貨物如香料、蘇木、胡椒、象牙、倭刀等,再轉運回中國,從中獲得巨大的航海利潤。

明初,中國實行「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嚴禁民間的海外貿易。永樂年間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達印度洋、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一帶,讓東南亞國家第一次接觸到先進的中國商品,不過因為遠洋航行耗資巨大,明朝廷最終無力維持只好叫停。在中國與東亞和南亞貿易陷入停滯的時候,取而代之的就是勇於做航海貿易的琉球人。為此,琉球人自豪地稱:「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為抵禦滿清,山東設兩巡撫,分轄東西六府
明朝主要是亡於天災還是?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