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我們如何處理關係
引言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重要來源。
?優秀傳統文化為治國理政提供豐厚思想營養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中國夢的精神滋養和文化追求
?光大生長於中華文化沃土的道德光輝
?崇德修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訴求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
?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
?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三個自信」的基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一次歐洲國際會議中提出警告: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體,會後發表共同宣言:人類要走向二十一世紀,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在孔子的思想裡面汲取智慧。
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治國理政,更能拯救全世界。
欲治國先齊家
欲齊家先修身
欲修身先正心
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治國,齊家,修身,正心的法寶。同時,也是教我們處理各種關係的法寶。
那麼,傳統文化究竟如何能教我們處理各種關係呢?
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儒,釋,道。
儒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學思想教我們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睦相處。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說,有子說:「作為一個人,如果他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而冒犯上級長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級長官而好叛亂的人是沒有的。因此君子務必要確立做人的根本原則,根本原則確立了,做人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長,大概就是仁愛的根本吧。」
孝是縱向的,是對於長輩包括父母,祖父母等要孝敬,發自內心的熱愛,關懷,照顧,順從,使其心情愉悅沒有負擔。
悌是橫向的,是對於兄長要尊敬,正如《弟子規》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孝悌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礎,是由個人修養影響家庭,由家庭推及家族,由家族推及部族,再延伸至整個國家。
與人相處,首先看這個人是否孝敬父母。
其次是看這個人的道德修養,並向他學習。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意思是說,孔子說:「看到賢良的人,就想著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那些缺點,毛病。「
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學習別人的優秀品質,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當一個人成為德高望重的人時,必然會吸引一些道德修養極高的人。正如孔子所云:「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肯定會有同伴,不會孤單。尤其是當今社會,有道德的人更容易獲得支持和信任,這是社會公德存在的前提,也是標誌。
那麼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樣呢?
其實《弟子規》中早已闡述了: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對待叔叔,伯伯等長輩,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孝順,對待堂兄弟,如同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一樣,那麼這個世界將成為充滿愛的大家庭。
釋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佛學思想,佛學思想教我們處理好人與自己的關係——友好相處。
修佛即修行,其本質是修心,以達到最高境界是明心見性,是指摒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率真的心性,達到自我了解,自我解脫,以及究竟開悟的最高境界。
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徹底放下我執,自我膨脹會日漸減少,自心會越來越光明磊落,與人相處,與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間,摩擦會越來越少;起心動念時刻想利他而非利己,自心越來越敞開,越來越有智慧光明,充滿了慈悲,友善,朝氣活力,心胸也越來越開闊,達到人見歡喜。
一切法唯心造,只有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別人,才能自度度他。
心中時刻牢記了凈空法師的教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才能真正達到明心見性的成佛境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道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教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相處。
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於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萬物都會給我們人類以啟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都不與其爭短長。它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種品德最接近於「道」。
具有善心的人就像水一樣,老子是要人們學習水「柔軟處行」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盡其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而不會與他人爭功,爭名,爭利。水利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勞,這才是聖人必備的德行,這是天人合一的道學。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學好傳統文化,學好聖賢教育,處理好各種不同的關係。
每一門學問都是先修心,再求得關係的和諧。
儒,釋,道,教我們處理各種關係的核心是愛,「凡愛眾,而親仁。」親近賢德之人,親近善知識,親近有道之人,從而達到愛自己,愛他人,愛自然,愛天地萬物。
如果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困惑的問題,可以掃以下二維碼,給聞君老師留言,她會給您滿意的答覆。
TAG:聞君一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