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針灸遇上現代影像學,中醫經絡「看得見」了!
針灸到底有沒有用?經絡是否真的存在?5月26日,由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針灸學會腦科學產學研創新聯盟、中國針灸學會針灸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針灸學會學科與學術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針灸與腦科學研究創新論壇在廣州舉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長王思成在致辭中表示,根據「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解決一批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他表示,在中醫藥科技創新的臨床研究與基礎科研方面,廣東都走在前列。
在活動中,還舉行了《針灸影像學》新書首發儀式。據介紹,該書是國內首部開展針灸學與影像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交叉研究專著,開創了一門傳統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新型交叉學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建華介紹,腦科學是當今研究的熱點,21世紀更被稱為"腦科學時代"。針灸學則是中醫藥學走向世界的「排頭兵」。《針灸影像學》融合了多學科交叉的新成果,將為針灸臨床診療提供更加廣泛的循證依據,是廣州中醫藥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及針灸與腦科學研究的示範性成果。
長期以來,人體經脈和「針刺得氣」等中醫理論「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用現代科學解釋。當傳統針灸遇上現代影像學,中醫經絡通過CT、MR等影像技術得以「看得見」。
據介紹,《針灸影像學》主編、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許能貴教授通過系統開展經絡學說原理研究與針刺在治療缺血性中風等重大疾病機理,以及空間距離相距遙遠的體表兩部位間等研究,首次證實「經絡現象」這一客觀存在。相關成果在《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rain Research》等SCI源刊上發表。
此外,他還首次創建以「通督調神針刺法」為主體的缺血性中風偏癱的分期治療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風偏癱的殘障率從國際上的40%下降至17.9%。這一方法在全國4個中心,8個分中心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顯著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和縮短住院天數。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肖建喜
【校對】藍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