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出家與在家如何報答父母恩?

出家與在家如何報答父母恩?

玄帝報恩聖號,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托生。父母懷耽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今我父母,日漸衰朽。

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見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

大聖大慈,大孝大仁。八十二化,報恩祖師。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盪魔天尊。

願我見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資料圖)

玄天上帝,便是真武大帝,或稱作真武、北極真君、元天上帝。真武,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宋時避諱改「玄」為「真」,稱真武大帝。宋朝時,他被尊為道教的北方上帝,到了明代則成為天子的保護神。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里講,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他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是凈樂國王與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

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圓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真武大帝(資料圖)

永樂十年(1412年),永樂皇帝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群,使武當山真武大帝的香火達到了鼎盛。

玄武七宿之中含有斗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若人想祈求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恩重,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道教與孝道並不衝突,反而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個人的素養的外在表現之一。而修德行,首先就要盡孝道啊!畢竟,德者,道之用也。

羔羊跪乳(資料圖)

《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一開始就說:「妙緣無修,妙行無積。從修有修,修緣證妙。從積有積,積行通妙。妙本從無,曠積自有。廣演妙緣,顯言勸修。」

這說明「妙」與「緣」本來一開始就是存在的,它們本不需要你的修持和積累,本來就充盈在這天地間。然而,唯有修持善緣才能得證玄妙,積累德行才能通達什麼是玄妙。玄妙因緣雖然一開始就有,但它們本來是無始無相的,因為積累與持行,才顯現了出來,所以才需要去修。

之後經文則說:「我既托相,日惱父母。令我父母,日夕悲酸。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緣我相故,令我父母,始相沉埋。」可見父母生我養我,受盡悲酸苦楚,日益衰朽。那麼做兒女的,自然應當主動起心報父母生養之恩。

我相既有,父相母相,日漸衰朽(資料圖)

如何回報呢?《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從修持的角度講起,讓我們「悉滅貪嗔,悉破嶮峻。持念平等,用報始相。」之後則更是說明如果能夠做到「以孝道存心,持齋三年,禮念聖號一萬八千遍。以按道經一藏篇目之數,以答父母三年乳哺之恩。」

如果不僅能做到之前講的,還能更進一步做到後面:「有志之士,又能尋詳經義,精進道功。雖億劫四重之恩,皆可以報。而九幽三途之苦,亦可以濟矣。豈但報父母之恩而已哉。

也就是說,如果努力修持、勇猛精進,那麼,不僅僅是父母之養育之恩,就連歷代宗祖的九幽三途地獄之苦,亦可以消災免罪拔除。

有句話叫做:「天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而正一道里的凈明宗,更是把「忠孝」作為立道之本。

凈明道許遜祖師位列四天師之一(資料圖)

《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里認為,行孝道是修道的第一步,「行凈明法,可以先學孝,次學煉身形」。修鍊之道是「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凈明」,「至孝之道,修持久久,復其本凈元明之性,道在是矣」。

《太上老君說父母恩重經》也講:「若孝悌者,一家之中老少安樂,天人欽仰,神明守護,子孫相承,孝慈不斷,招感孝順,以為其子。」

另外正一天師道的「四不吃」里,就規定烏魚是不能吃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道教徒認為,烏魚有反哺之義。烏魚的這種出於動物本能的孝道,本就是我們所欽佩的精神義理。動物尚能做到,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什麼理由不信受奉行呢?

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凈明(資料圖)

古德云:「仙訣易得而人道難修。人道者以孝為源,孝為立身之本,積德之基。」清代悟元子劉一明祖師則在他的著作《通關文》里,第一講的就是孝道。

劉一明祖師為清代著名道士。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

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身患重病,百葯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痾盡除。十九歲外游訪道。

孝為立身之本,積德之基(資料圖)

二十二歲,他在榆中(今屬甘肅)遇龕谷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

乾隆三十七年,他復游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云云。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晉、陝、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

《通關文》言:「孝者,人道也,非仙道也。然欲學仙道之長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難全。人仙合道,參而行之,聖凡同肩。誰無父母受形受氣?」

人仙合道,參而行之,聖凡同肩(資料圖)

「況夫孝者,德之基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立德之基,體天之心,全地之程,固人之本。人道如是,仙道亦何嘗不如是?如是則可以為人,即可以為仙。不如是則不能成人,又焉能成仙?以是求道,何道不得?以是修道,何道不成?」

緊接著後面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不出家的人,報養父母也是修道成仙的方法之一。仙不遠人,人自遠之。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個姓楊的人,姑且稱之為楊某。他為人愛好道術。楊某他家雖然很貧困,但是他竭盡全力奉養雙親,不辭辛苦,並且甘之如殆。一天呢,楊某聽說蜀中有個叫無際大士的人,已經仙道修鍊的大成了。

烏鴉尚有反哺之心(資料圖)

楊某聽聞後心癢難耐,於是就拜別雙親,親自前往蜀中訪求參見。在半路上,碰到一個僧人,僧人問楊某去哪,楊某就老實回答說去見無際大士。僧人卻說:「你見無際大士還不如直接去見神仙呢!」

楊某就誠心下氣地問:「神仙在哪能見啊?」僧人說:「你呢,先回家去,一路上遇到穿某個顏色衣服的人,那個人就是神仙。」

這話可把楊某高興壞了,於是他就馬不停蹄地往回趕。但一路上,都沒有遇到僧人所說的穿那個顏色衣服的人。等到了半夜,他才走到了家門口。楊某大聲叩門,他的父母在裡面聽到他的聲音非常驚喜,趕緊披著大衣,把鞋子都穿反了,趕緊出來迎接。

對兒女而言,父母才是最值得尊敬的神仙(資料圖)

結果楊某仔細一看,他父母穿的衣服就是僧人所說的那個顏色。這時楊某才恍然大悟,原來對兒女而言,父母才是最值得尊敬的神仙,根本不需要遠慕他人。于是之後楊某在奉行孝道上做的更用心了。

後來等到了楊某九十歲那年,他們家合家飛升。這是為什麼呢?劉一明祖師解釋說,這是因為:「蓋一念之孝,神自知之;一事之孝,神自敬之。孝子之家,孝雲常繞,吉神遠照。不孝之家,凶鬼在堂,戾氣衝天,可不懼哉!

道教《太上玄門日誦早晚課經》迴向文中有一段:「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益,十州三島任逍遙。」而什麼是道教的四恩呢?這四恩指的是:「天地君親師。」

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資料圖)

其中「親」指的便是自己的父母和親朋。父母的養育之恩重如山啊!經文後面講:「懷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父母,日漸衰朽。

道教全真教的大讚里也說:「酬天地蓋載恩,蒙日月照臨身形,皇王水土萬萬春,報父母養育深恩。四重深恩實難報,登寶殿奉演仙經。焚香禮拜謝聖恩,求懺悔罪滅福生。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希望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對於出家的修行人而言,只有真修、實修得道成仙,使我們的歷世父母均獲超度,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報答及盡孝。

玉爐百和發虔心,信香一炷,氤氳繚繞(資料圖)

接下來,我以元代無名氏的一首詞《水龍吟》作為結束語:

玉爐百和發虔心,信香一炷,氤氳繚繞。來往盤旋,結成華蓋。報天地恩覆載。報日月照臨之德。報國王水土,豐榮快樂,報父母恩憐愛。上謝祖師聖教,丹陽師父傳派。

紅塵普度,全真大教,丘王長在。太古居寧海。共三人暗合法界。願皇王萬歲,千秋臣宰。請門人拜。

最後,祝願各位同修大道與興,四恩俱報,與道合真,慈悲,慈悲!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藉以「道情」話「道情」:且看板橋道人的詩詞道韻
十年生死:存亡皆泰,利濟無窮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