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垓下之戰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垓下之戰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項羽為什麼打不過韓信?

垓下之戰,作為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對弈的雙方便是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新拜的大將軍韓信。如果可以復原這一戰,那可以深刻地解釋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於韓信。

但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具體細節,第一手文獻一直非常稀少,我翻閱了大量史書依然不能徹底復原,因而本文的描述場景主要由史籍中的片段拼接而成,缺失的部分來源於我對這場戰爭的理解與想像,歡迎列位看官拍磚。

(影視劇里的項羽形象)

垓下之戰發生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井陘口從古至今都是兵家要地。自從項羽解了巨鹿之圍之後,趙國就一貫比較親楚。而作為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漢王劉邦,伐趙解除側翼的威脅,同時取河北和山西之兵東下,自然也是劉邦霸業的重要一環。

和項羽類似,韓信的漢軍也少於趙軍,並且對韓信更不利的是,他的兵都被劉邦調走了,現在的主力是新募軍,遠遠沒有當初項羽的子弟兵用起來那麼得心應手。而趙軍則是由大將陳余率領,戰鬥力不可小覷。

針對這種情況,韓信在決戰前做了相應的部署,派出一支兩千人的輕騎兵,埋伏在戰場之側,安排說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然後率領主力渡過了綿蔓水河,背水列陣。

背水列陣,向來為兵法大忌,主要原因在於沒有戰略縱深,完全發揮不出主帥的主觀能動性,在優勢情況下無法在後方通過投入預備隊來擴大優勢,而一旦軍心潰散,就會被敵人打一個全軍覆沒。或許在一開始,趙軍統帥陳余還對連戰連勝的韓信有幾分忌憚,結果一看韓信居然背水列陣,心思馬上從與漢軍相持轉變為全殲漢軍,決意要好好給韓信上一課。

第二天黎明,井陘口之戰拉開了序幕,趙軍猛攻漢軍前鋒,漢軍畢竟兵少而且訓練不足,戰線在不斷地後退,而陳余眼看有機可乘,就命令趙軍傾營而出,要把漢軍逼入綿蔓水而死。注意,到目前為止,一直是趙軍在佔據優勢,如果戰況照此發展,這場井陘口之戰只會湮滅在眾多默默無聞的戰役中。

等漢軍一直退到水邊,就發現再也退不了了。出於求生的本能,即便是新募之軍也知道,不抵抗住趙軍的進攻,大家就得集體跳河了。於是「沒有戰略縱深」在這裡反而幫助了韓信——不是幫助韓信勝利,而是幫助大軍暫時不至於潰敗,這毫無疑問是一步險棋。因為士兵們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只是由於背後沒有撤退和重整的空間而不得不戰鬥,一旦士兵們開始心理崩潰,那將會是全軍盡沒的可怕後果。

事實上,韓信所需要的,也正是由背水列陣給他帶來的短暫相持時間,以及趙軍急於全殲漢軍的心態。

因為韓信的殺招根本就不在背水列陣上。在決戰前的一天晚上,韓信就派出了兩千餘輕騎兵埋伏在戰場的側面。等到趙軍傾營而出的時候,這兩千餘輕騎兵,就飛快地跑到趙軍大營的後方,把趙軍的大旗通通砍斷,換成了漢軍的軍旗。

等到綿蔓水邊,漢趙兩軍交戰正酣的時候,趙軍一回頭,發現大營都已經換成了漢軍的軍旗,以為中了漢軍的調虎離山計謀,於是士氣崩潰,開始四下逃竄……僅此一戰,韓信就俘虜了趙王歇,並斬殺了趙國的大將陳余。才建立沒幾年的趙國,就這麼滅亡了。

(韓信背水之戰 VS 項羽破釜沉舟)

韓信的戰術,很像在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大流士國王所做的那樣,中間用拖字訣、黏字訣,吸引數倍於己方的敵軍主力的注意力,再派出一小部分精銳,從側面繞過敵軍大部隊,奇襲敵軍中樞以獲得奇效。至於背水不背水,其實只是實施具體戰術的一個細節,並不是戰術的重點所在。

(「壓力」山大 大帝)

比較楚霸王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會發現這兩者針對的對象與條件都有根本的不同。楚霸王帶領的是自己親手帶出的項家軍,士氣高昂,如同臂指,破釜沉舟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鬥志,讓他們處在「不勝利毋寧死」的狀態中,故而可一戰成功。

而韓信率領的是數萬新募之兵,對戰號稱二十萬的虎狼之卒,背水一戰的目的僅僅是示敵以弱,並且當敵人傾巢出動的時候,靠著身後的河,多「黏住」趙軍一會兒,能夠讓韓信那兩千餘輕騎兵的勝負手發揮作用而已。

(《楚漢傳奇》中的項羽與虞姬)現在提到「四面楚歌」這個詞,似乎都在表明項羽大勢已去,其實歷史的真相併不是這樣的。項羽縱橫天下數年,只要是他參與的戰鬥,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不過論手下將領的質量,項羽比劉邦差遠了。經常是項羽追著劉邦喊打喊殺,把劉邦打得丟盔棄甲,但是自己留守後方的手下卻被韓信、彭越等劉邦的手下殺得落花流水。

比如這次被包圍在垓下,並不是項羽的領地全部被侵佔、只有這一支孤軍,而是因為後路被包抄了而已。此時的楚軍缺衣少食,疲憊不堪,天氣轉寒又有如雪上加霜,而漢軍則是給養充足,士氣旺盛。雙方戰爭的結果似乎已由此註定,但是楚軍並沒有喪失信心,因為他們的統帥是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

再一次,項羽彷彿回到了八年前破釜沉舟的那一刻,手下還是對自己擁有無比信心的子弟兵,不過這次項羽依然有信心能夠殺出重圍。

(《鴻門宴》中的項羽與虞姬)

而韓信這方面,也是使出了他拿手的「黏字訣」,排出了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衝鋒,兩翼則安排了二十萬作為機動部隊。

攻擊開始了,項羽一馬當先,親自充當騎兵錐形陣的箭頭,如同八年前一樣,直接沖向韓信的中軍大營,勢要陣斬韓信,生擒劉邦。凡靠近項羽的漢軍如同被割的韭菜一樣紛紛倒下,不能延緩半點項羽前進的速度。而韓信則像當初背水破趙一戰中所做的一樣,從接戰之後就不斷有組織地向後撤退,同時任憑自己的前陣被項羽虐殺。

從早晨到下午,漢軍前陣完全被打殘,楚軍則死亡萬餘,項羽精神不減,依然直奔韓信中軍而來。此時項羽和手下的騎兵已經殺紅了眼,漸漸與身後的楚國步兵拉開了距離,最終被如潮水般的漢軍潰兵所切割,與步兵分離開來。

韓信一直等的就是這樣的機會,他令旗一揮,兩翼齊出,原先雪藏在兩翼的漢軍開始包圍並虐殺失去了騎兵保護的四萬楚軍步兵。於是戰場出現了奇特的景象,項羽的親軍在不斷地衝擊韓信最後的屏障——後營,而楚軍殿後的步卒則不斷被包抄過來的漢軍騎兵所切割、消耗著。

項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是放棄殿後的步兵自己孤注一擲求勝,還是回過頭來救援?終究,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項羽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子弟兵,撥轉馬頭,率領著手下的精銳騎兵去救步兵,而韓信在此刻才稍稍鬆了一口氣,項羽這一回頭,銳氣已失。

這一仗,韓信賭贏了,項羽輸了。而賭注,就是整個天下。

-END-

經史通義

輕鬆讀經濟

愜意觀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通義 的精彩文章:

唐朝為什麼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諸葛家族三兄弟為什麼被稱為「龍虎狗」?

TAG:經史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