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開門迎客到火爆搶票,看科技周的變與不變

從開門迎客到火爆搶票,看科技周的變與不變

早在科技活動周開始前一周,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的6000個名額就已約滿;全國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開放當天下午,軍事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等候入場的觀眾排出數百米長隊。

「從被動組織參觀到主動搶票參與,觀眾的變化太大了。」談及18年間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變化,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敏深有感觸地說,科普活動和公眾需求結合日趨緊密,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也投入更多精力,吸引更多公眾參與科普。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鄭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06年—2015年,我國參觀科普展覽人數呈上升趨勢,2015年接近2.5億人次。僅2015年,全國科普展覽舉辦16.1萬次,較2014年增長4.2%。「十年間,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含大學)參與到多項科普活動中,並形成了對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

最近走紅網路的塗鴉井蓋,印證了專家們的說法。19日,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現場,不少人和換了「新裝」的井蓋合影留念,每個卡通圖案對應一個物理學公式,讓高冷的科學有了藝術的溫度。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他們從上千個物理學知識點中反覆斟酌後,精選出24個公式,並且邀請專人進行設計。

內容升級提高科技含量

說起較早的大型科普活動,張志敏的記憶倒回至十多年前,「當時的科普內容停留在一些貼近生活的科學常識普及,如怎麼節水節電、節能減排等」。她說,自2006年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20)》,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的社會化平台開始搭建,科普的社會氛圍悄然改變。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參與,助推科普內容『升級換代』。」張志敏說,2007年,《關於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若干意見》發布,促進了科研院所的逐步開放,科普內容也從科學生活常識轉向前沿科技。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第18屆全國科技周,步入位於軍博的北京科技周主場,最熱鬧的當屬科技創新「惠民生」區域,彈奏智能鋼琴、操控高鐵模擬駕駛台、VR體驗滑雪,琳琅滿目的科普裝置讓青少年流連忘返;大人們在觀看重大科技創新成就與科普成果的同時,更能感知、體會科技創新蘊含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

形式拓展優化體驗

18年來,科技活動周的形式和內容得以極大豐富,為公眾的科學素質提供了潤物細無聲的滋養。以前的科普活動以展板展示為主,如今,手繪漫畫、VR體驗、夜場活動等輪番上陣。從敞開大門迎客到公眾主動搶票,迎來「成年禮」的科技周顯得魅力十足。

「科普活動呈現出多技術融合、活動方式創新、線上線下結合,科技與文化、藝術結合,科普與創新融合的發展趨勢。」鄭念稱。

在張志敏看來,展板展覽等一些傳統形式仍有存在的必要。「科普形式的不斷發展,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喜愛的參觀方式。」

從第一屆全國科技周聚焦「科技在我身邊」,到今年的「科技創新強國富民」,18年間,科技周的主題與時俱進。「雖然每一屆主題的側重點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傳播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公眾對科普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張志敏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朝鮮啟用修改後的平壤時間
家譜:血脈相連的記憶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