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本土政論紀錄片的創新嘗試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本土政論紀錄片的創新嘗試

文丨陳建珣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台

政論紀錄片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政治信息的傳播、接受、認同、內化,進而達到政治行為主體與傳播客體之間的信息流動。我國的政論紀錄片大多時候是一種「命題作文」,是對既定主題的「強化」和「闡釋」。從《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到《一帶一路》,再到《將改革進行到底》《法制中國》《大國外交》《巡視利劍》《輝煌中國》《強軍》《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等7部「十九大系列獻禮政論片」,國內以央視為代表的政論紀錄片創作模式越來越趨於成熟,民眾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廣東廣播電視台於2018年1月推出了政論紀錄片《粵港澳大灣區》,這是地方台效仿央視模式並結合地方實際製作播出的最新作品,代表了廣東本土政論紀錄片的創新嘗試。政論紀錄片由於自身主題的嚴肅性和對宣傳教育的要求,往往在表現手法上易流於形式和空洞說教,宣傳色彩過濃,不能獲得理想的收視效果。為了強化政論紀錄片的觀賞性和可看性,《粵港澳大灣區》進行了一些探索。

巧妙的「以虛帶實」結構安排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17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隨即成為媒體尤其是廣東媒體關注的話題。國家高層選擇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2017年7月1日在香港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使粵港澳大灣區很快成為海內外矚目的熱點地區。作為廣東主流媒體,廣東廣播電視台推出一部全面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現狀和未來的紀錄片,實屬責無旁貸,但同時,這部紀錄片也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是時間緊迫。要及時發出廣東主流媒體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聲音,這部紀錄片最遲也要在2017年底播出。其次是題材敏感。大灣區涉及「一國兩制」下的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要得到各方認可,必須確保相關素材和立意的闡述不能引起爭議,同時要把國家制定大灣區戰略的意圖表達得準確到位。第三是結構安排有難度。粵港澳大灣區包括了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0萬,2016年GDP總量達到9.3萬億,敘述這樣一個區域的紀錄片,是按照經濟、文化、科技等不同領域,還是按照廣東、香港、澳門等不同行政區域來劃分版塊,或是按照時間線來安排結構,都需要一番考量。

最終,廣東廣播電視台的製作團隊巧妙地從「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從「合力、實力、動力、活力、魅力」五個方面暢談粵港澳合作的歷史與現狀,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合力、實力、動力、活力、魅力」這「五力」分別成為五集紀錄片的標題。這種安排最大的好處是「避實就虛」,避免突出地域、行政、體制的差異,實現最大限度的「求同存異」,抓取大灣區內部各地區的「最大公約數」。「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粵港澳三地自古以來文化同源,地緣相親。隨著改革開放、香港澳門回歸、CEPA協議簽署、泛珠合作深化,幾十年間,粵港澳「同煲同撈」,協同發展,但地域、體制、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也導致三地之間不時有不和諧因素出現。《粵港澳大灣區》這部紀錄片就是要講清楚三地緊密聯繫合作的歷史、現狀以及在大灣區建設規划下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

第一集《合力》是這部紀錄片的導語和總的「緣起」。該集從改革開放之初霍英東先生支持建造的白天鵝賓館講起,點出了粵港澳三地歷史、文化、血緣、語言等各個方面千絲萬縷的聯繫。隨即切換到港珠澳大橋,折射三地的聯繫比以前更緊密、便利了,整個區域的溝通合作發展是時候更上一個台階、建立一個協同發展的機制了。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要保障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此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台,就顯得順理成章。接下來的《實力》《動力》《活力》《魅力》四集分別從交通和資本流通的樞紐、強大的製造業體系、強大的創新活力、開放包容宜居的生活環境等幾個方面,闡述粵港澳大灣區當前繁盛興旺的局面和三地越來越緊密融洽的關係,進一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光明未來。

乾脆利落的「零聚焦」視角

敘事視角,也即敘事角度,是指安排組織故事內容的角度,也就是一個「誰」站在什麼「位置」來講故事的問題。法國文藝理論家茲韋坦·托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法國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在1969年基於「視角」概念進一步提出「敘述聚焦」,將敘事視角分為三類,其中「零聚焦」就是無所不知、上帝般的視角。

「零聚焦」視角是適宜政論紀錄片採用的敘事角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國家級戰略,是關係到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中國經濟彎道超車的重要一步棋。面對這樣一個宏大的戰略規劃,即便是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都未必能掌握其全貌和未來前景。《粵港澳大灣區》的創作訴求就是要詮釋並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其基本的話語內涵和題材視閾已經固定,只有「零聚焦」視角才適合與這樣的創作初衷相嫁接。正如上文所述,拍攝製作《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政論紀錄片存在一定的困難,要將粵港澳三地如此豐富、龐雜的內容整合起來,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直接採取「零聚焦」敘述視角。《粵港澳大灣區》通過清晰有力、邏輯嚴密的解說,將豐富而龐雜的影像素材整合為脈絡分明的五集紀錄片,觀眾只需直接接收其中的信息,便能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最精華的概貌。

多元而靈活的敘事材料支撐

政論紀錄片往往最不缺事實材料,但同時又最缺事實材料,這是因為創作團隊能搜集到大量的影像素材,但缺少貼近性較強的細節素材和百姓故事,這也使大多數政論紀錄片無法採用故事化的敘述結構。正所謂「事實勝於雄辯」,對政論紀錄片來說,缺乏事實材料便會流於空洞。關於選取哪些敘事材料來支撐主題,《粵港澳大灣區》做到了多元而靈活。

《粵港澳大灣區》在視聽元素的運用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大量航拍鏡頭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繁榮、強大、充滿活力,美輪美奐的航拍和延時鏡頭的組合蘊藏了深層的象徵寓意,同期聲、文字與畫面的嫁接也非常注重邏輯性。觀眾在這部紀錄片里能欣賞到廣州港、白雲機場、鹽田港、前海、橫琴、南沙、維多利亞港、天河二號等標誌性區域的宏大全視角景觀,這些畫面表達出這部政論片中抽象的宏大思想與價值取向。片中還講述了廣州港工人、港珠澳大橋建造者、金融服務機構創始人、香港在廣州工作的上班一族、在廣東的港澳青年創業群體、在大灣區創業的內地青年等典型群體為事業和生活打拚的故事,通過當事人或參與者的講述提供一手信息,帶給觀眾更真實的感受。

將最新材料融進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這部紀錄片的一大亮點。諸如2017年8月28日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2017年11月10日兩家公司在深交所上市,2017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合作安排,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以及2018年1月15日亞洲金融論壇、2018首屆穗港金融合作推介會等最新素材的加入,讓作品對大灣區的闡釋更具全面性和權威性,同時也營造出大灣區建設緊鑼密鼓推進、熱火朝天的節奏感。

「虛實相間」的難題處理技巧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的橫空出世,成為一國兩制背景下保障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劑良藥。在講清楚大灣區框架下三地合作光明前景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迴避三地關係目前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大灣區的概念,呈現「內熱外冷」的狀態,港澳兩地並沒有如內地這般高漲的期待和熱情。《粵港澳大灣區》把敘述的中心放在了廣東尤其是廣州和深圳,間接表達港澳兩地對大灣區的觀望態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大灣區提供成熟的資本市場和高端專業的服務,港澳兩地也有越來越多人才到內地工作、創業,紀錄片對這點著墨頗多。不迴避問題是當前政論紀錄片的一個進步,處理好現狀與未來、困難與願景的關係,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粵港澳大灣區》這部紀錄片對粵港澳三地的合作現狀和未來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對推動大灣區建設中會碰到的困難也有著充分的認識。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碰到更大的難題:詳細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還沒有正式公布,作品缺少權威而詳盡的官方文件支撐。作為應對,這部紀錄片更多著眼於現狀,而不是未來。

本文節選自《南方電視學刊》2018年第1期

媒意見編輯:曾 瑜

媒意見美編:嚴漢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意見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角色形象的演變
媒意見視點∣回答數突破一億:知乎這8年來經歷了什麼?

TAG:媒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