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形成
春秋晚期,晉國的政權被不是公族的趙、韓、魏、智、范和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他們之間不斷地互相兼并。先是聯合起來的趙、韓、魏、智四家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緊跟著,韓、趙、魏三家聯手將智氏消滅。公元前403年,事實上已經毫無實權的周威烈王被迫正式承認他們的諸侯地位。於是,韓、趙、魏三家分晉,號稱為「三晉」,各自成立國家,與原來的秦、齊、楚、燕四大國一起,並稱戰國七雄。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中國的春秋時期就此結束,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霸漸漸展開,而中國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從整個戰國的形勢來看,主要有秦、楚、齊、趙、魏、韓、燕等七個大國在進行著相互間的兼并戰爭,它們被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立的形勢是在戰國前期 一,
趙襄子為三分晉國的趙國第一位國君,其伐滅代國使用了陰謀手段,但代地併入趙國,大大地擴展了趙國的領土範圍,使其疆域向北直深入到今河北張家口以北的張北地區。代地出產良馬,這對於加強趙國軍事力量亦有重要作用。二,
魏在戰國初年國勢最強,其領土擴張亦引人注目。史載魏文侯為伐取中山曾向趙假道,趙烈侯以為魏伐中山,必不能越趙地而長期佔有之,「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遂允之。文侯派遣樂羊為將,經三年,至公元前406年而終於滅掉了中山。嗣後,文侯命太子擊為中山君,使李克為相,並封樂羊於中山靈壽。在這稍前,文侯還任用吳起為將,向西進擊秦國,佔領了黃河以西直到北洛水之間的河西地區,並在那裡設立河西郡,命吳起為郡守加以鎮守。繼文侯之後,魏武侯掉頭向南方發展,奪取了鄭、宋、楚三國間大片土地。特別是公元前391年,魏率三晉聯軍大敗楚師於大梁、榆關,並從而佔領了大梁,這就為以後魏將都城東遷到大梁打下了基礎。三,
韓國在三晉中較弱,其初分得晉國的土地亦較狹小。但仰仗與魏國的關係, 韓不斷蠶食鄭國的領土,最終趁魏與楚交戰無暇他顧之機,於公元前375年滅掉了鄭國。鄭的被滅使韓的實力大大加強,韓將國都遷移到鄭,從而奠定了自己在戰國七雄中的位置。四,
齊向為東方大國。,國都為臨淄。其領土北與燕接,西與趙、衛相接,南與魯、越及菖、杞等小國交錯相接。田氏得齊國政權後,更加緊了對魯、衛等國的侵奪。公元前412年,齊攻取魯國的莒,直到安陽;次年,又攻魯,取其一都;後三年,再伐魯,取魯郕邑;又次年,攻取了衛的貫丘邑。公元前394年,齊再攻魯,取魯之最。這樣,在入戰國後不久,齊的版圖就已擴張至魯國的西部,而直接與魏接壤。魯則被刻削成一個僅有數邑的弱小之國了。五,
秦於戰國初年社會發展較遲緩,屢遭東鄰魏的侵伐,但在對周圍少數族的鬥爭中,卻不斷取得勝利。公元前461年,秦厲共公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為大荔戎王所居之城,蓋大荔此年即為秦所滅,其部民亦從此淪為秦之屬民。後攻義渠。凡此,皆見戰國初年的秦國仍不失西方大國的身份,並其勢力亦在不斷擴張。六,
楚在戰國大部分時間內所擁有的疆域都是列國中最大的,戰國初期亦是如此。
其時楚所領有的疆域包括今湖北省的全部、河南省的南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北部,以及陝西東南之一角和蘇北的一部分地區,都郢。西北與秦接界,北與韓、鄭、宋諸國接界,東與越接界,西面是巴、蜀兩個非華夏國族。儘管如此,楚仍不斷致力於拓張其疆域。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伐滅了位於今安徽壽縣北的小國蔡,接著往東北方向發展,深入至今魯中南的泗水流域,兩年後滅亡了杞國(今山東新泰)。後14年,楚簡王又伐滅了莒國。《史記·楚世家》稱「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正是對楚這段時間對淮泗地區擴張的一個總結。
七,燕在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弱,在戰國初年擁有今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北部、中部部分地區,以及遼寧省的西南部,都薊(今北京市區西南)。西面與南面大部分邊界與趙相接,小部分與中山相接,東南面與齊相接,東北面則是東胡部族。同整個西周春秋時期的情形一樣,燕在戰國初年幾無事可稱,然考慮到其疆域仍相對遼闊,並其以後在戰國舞台上的表演,其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角色地位仍是不可否定的。
以上七國,在戰國初年的歷史變局中,都可以說站住了腳跟,其中多數並有所發展壯大,成為割據一方的大國。戰國以後的歷史即主要是由這七國來譜寫的,它們的活動又都幾乎與戰國相始終,因而被人們稱為戰國七雄。
※東周王陵8座古墓被盜,上千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老湯讀典 | 漫品史記·周本紀06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