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平煩」的生活?
"
撿起曾經遺落的審美力,在平淡又煩悶的生活中,活出人的樣子。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現在很多人窮,往往窮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沒有精氣神,沒有恰當的審美,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蔣勛又告訴我們:首先要過的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人本來的樣子,就是高貴的、坦蕩的、真誠的、美麗的。
——元培說
"
1
有一位媽媽,
給自己的小女兒穿得破破爛爛,
全身都是別人送的舊衣服。
親戚看不過眼,
給孩子買點新衣服,
卻全被媽媽送人了。
理由是小孩子也不懂什麼是美,
而且長得快,
買新衣服也是浪費。
2
現在多數人在外面租房子,都是抱著
「不是我的房子,沒有用心布置的必要」的心態,
可還是自己每天住在裡面呀,
用網上流行的話來說:
「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
我有個朋友,雖然沒有把出租房裡里外外整修一頓,
但是她把地板擦的鋥亮,
簡單的幾件傢具全部罩著碎花的布巾,
牆上貼了藝術氣息的壁紙和牆紙,
在合適的空間擺上有生命力的綠植,
去到她家後發現整個房子完全不一樣了。
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令我感到欽佩。
為什麼有的人生活髒亂差,單調乏味?生活不差錢,但是缺少了感性素質,不知道自己的環境有多麼惡劣,不知道自己當下這種單調乏味的環境是可以改變的。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感性素質,就扼殺了孩子本來有可能獲得的幸福生活的體驗。
我們的每種感覺器官,都有對美的感官愉悅、感官享受的需要。這也對應了人類創造的各個藝術門類:
長了眼睛,我們要穿好看的衣服。
長了鼻子,我們要聞香味。
長了耳朵,我們要聽音樂。
長了嘴巴,要吃美食。
藝術有什麼用?這個問題與問人「為什麼要喝酒」的性質是一樣的。酒、咖啡、茶都不是生存必須品,完全可以沒有。但是我們能夠想像生活當中沒有酒,沒有咖啡,沒有茶嗎?
3
章詒和在《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中,
寫到了康有為的女兒,
康同璧母女的生活。
即使在文革那樣艱難的日子中,
她們還是要按照老禮為章家送來一小盆長滿花蕾的水仙。
「每根花莖的部位套上五分寬的紅紙圈。
如果有四個花鍵,
那就並列著有四個紅色紙圈。
水仙自有春意,
而這寸寸紅,
則帶出了喜慶氣氛。」
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與章乃器,
這對知己在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會晤就是在康家,
章伯鈞穿的是一身老舊的中式絲綿衣褲,
唯恐走在街上,目標太大,被人認出來惹麻煩,
而章乃器穿的是潔白的西式襯衫、
灰色毛衣和西裝褲,外罩藏藍呢子大衣。
章詒和問他:「章伯伯,你怎麼還是一副首長的樣子?」
章乃器舉著煙斗對章詒和說:
「這不是首長的樣子,這是人的樣子。」
即使在政治的陰霾中,
末日的鐘聲已經敲響,
他依然要活成人的樣子。
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原來貴族的氣質就是
「『坐銷歲月於幽憂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
盡其可能地保留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精緻的生活藝術。」
要想活出人的樣子,
就要撿起曾經被遺落的審美。
別管有錢沒錢,
都要偶爾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公園,
聽一場音樂會,
享受一次在飯店吃飯的服務,
優雅是一種姿態和專註,
是以精神的豐盛來對抗現實的束縛。
即使還單身,
也要買一束花回來陪自己度過這個夜晚。
生活需要驚喜,也需要逃離,
從雞毛蒜皮的物質世界,
暫時逃離到精神的天堂中。
哪怕明天依然什麼改變都沒有,
你贏了這一天,
也是勝利者。
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的生命,
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出來。
4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
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
生活才覺得有意思。
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
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雖然是無用的裝點,
但是愈精鍊愈好。」
就是如此,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所以,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
世俗越粗糙,越需要審美地生活。
每天忙著趕路,忙著學習,忙著應酬,忙著遊戲,忙著想念,忙著忘記,忙著求名,忙著爭利……
忙,左面是心,右面是亡。人太忙,活得太功利,心就死了。
過度追求實用化的人生就這樣,直奔目標而去,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很多人干一件事,首先會問「這有什麼用」,很少去想「這有什麼趣」。
而在歐美,大多數人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有趣。大家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這是一個有趣的人。人活到最後,有趣比有用更有意義。因為有趣,我們生命才豐盛優雅,而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
現在很多人窮,窮的不是物質,而是審美。沒有恰當的審美,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生活越來越枯萎。
「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傑克·倫敦告誡。
就像季羨林所說:「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TAG:元培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