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托馬斯·薩拉切諾的「雲雕塑」:用「飛行世」開啟「人類世」之後的輕世代

托馬斯·薩拉切諾的「雲雕塑」:用「飛行世」開啟「人類世」之後的輕世代

GIF

復星藝術中心「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覽現場,? Andrea Rossetti

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托立尼提沙漠上空突然騰起一朵巨型蘑菇雲,爆炸瞬間的光亮將這片白色沙漠方圓數百公里的區域照射得如白晝般刺眼——這一作為「曼哈頓計劃」一部分的試驗標誌著人類歷史上首次核試驗的成功實施;70年後的2015年11月8日,在同一片沙漠上,一位成年女性在不依靠任何除太陽動力以外的燃料和能源的情況下,成功地搭乘著一架酷似「熱氣球」的飛行器在空中飛行了500公里。

托馬斯·薩拉切諾

在素被冠以藝術家、建築師雙重身份的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看來,1945年的核爆炸標誌著「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所定義的,指代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的影響足以劃分出新的世代的重要開始。而在70年後的2015年,薩拉切諾則試圖以通過將人類飛行所需能源降至最低程度的方式回應「人類世」,嘗試在「人類世」之後通過開啟「飛行世」(Aerocene;這一翻譯根據托馬斯·薩拉切諾的創作特點對應了「人類世」這一官方翻譯——作者注)的方式探索人類如何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全新世代。

作品「雲之城自聚熱力學」系列作品在展覽現場,? Andrea Rossetti

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圖庫曼市的托馬斯·薩拉切諾以利用輕便的材料創作懸浮在空中的幾何體集合而被人熟知。他的作品充滿了欲掙脫地表的束縛、遁入空中的慾望和嚮往,甚至不乏對於人類在未來移居空中城市的大膽想像。作為藝術家在中國進行的首次展覽,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所呈現的展覽「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Tomás Saraceno: Aerographies)中集中展示了藝術家的多件代表作和重要的作品系列,其中就包括重要作品之一的《動態雲城市中的靜止》——這是一件由多個幾何連接體模塊組成的大型網狀裝置。

復星藝術中心「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覽現場,? Andrea Rossetti

其他展出的作品還包括由玻璃、鏡面和繩子所構成的模塊所組成的「雲雕塑」,以及僅靠吸收太陽反射作為飛行能源補的「飛行雕塑」等作品。薩拉切諾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包括碳纖維、透明薄膜、輕薄金屬、魚線、樹脂、尼龍等頗為常見的普通材料。然而在藝術家本人看來,他對創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概念的理解遠遠超過了觀眾目及的範圍。「我並不總是自己選擇材料,我也並不總能完全控制我所使用的材料的表現,因為我的創作涉及了空氣、海洋、天氣、太陽、風等所有相關的自然現象」,薩拉切諾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的專訪時這樣定義他的創作。

展覽中呈現了托馬斯·薩拉切諾標誌性的空中懸浮幾何體作品,媒材包括金屬、鏡面板、鋼絲、滌綸繩、魚線、金屬絲,? Andrea Rossetti

正如環境和自然現象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薩拉切諾的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薩拉切諾善於通過看似結構簡便的創作方式將複雜的議題串聯並引發思考。藝術家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創作即為名為「飛行世」(Aerocene)這一資源共享的開放性研究項目。

自2015年11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飛成功後,在迄今為止的近3年里,薩拉切諾不斷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經歷的人們進一步完善「飛行世」這一項目,在多個場合嘗試並展示「飛行世」項目中所使用的飛行器「飛行世探索者」(Aerocene Explorer)及其主要組成部分「探索者雕塑」(Explorer Sculpture)。

作品《環鍾日晷》在展覽現場,? Andrea Rossetti

作為「飛行世」項目中主要的飛行器,通體呈黑色的「探索者雕塑」的外形酷似熱氣球的球體,然而這卻是一個不使用明火提供熱動力進行飛行的「熱氣球」。在使用「探索者雕塑」時,使用者首先需將打開的飛行器平鋪放置在淺色的地面上,然後藉助強勁的風力使其內部充滿空氣。黑色的球體表皮有利於球體迅速地吸收大量的太陽熱能,並因此達到加熱球體內部空氣,最終實現飛行的目的。

《太陽能鍾》,2013年,Portscapes 2 現場實景圖,鹿特丹,? Studio Toma?s Saraceno, 2013

「我想超越藝術家和建築師的身份」,薩拉切諾在採訪中談到擔任藝術家和建築師的雙重身份時再次試圖打破被賦予的固定標籤。「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並不僅僅是人類」,薩拉切諾意味深長地說。

1歲到11歲之間,薩拉切諾的父母因阿根廷國內政治動亂舉家遷移至義大利,因此在薩拉切諾看來,在記憶之初就遭遇的流亡生活讓他對政治意義上的邊界產生了模糊而又懷疑的態度,並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在思考例如創作材料、身份定義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係時產生了淡化邊界並日漸趨於烏托邦式的想像。「我們能夠自由地移動金錢財富,但是卻無法讓人類自由移動,」薩拉切諾在接受採訪時不無無奈地說,「這種存在於社會和政治意義上的約束是非常沉重的。」

展覽中呈現的「混合的孤獨半社會化」系列蜘蛛網作品,? Andrea Rossetti

復星藝術中心三層展廳此次集中展示了薩拉切諾的「混合的孤獨半社會化」系列蜘蛛網收藏。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系統收藏三維蜘蛛網的收藏者,薩拉切諾對於蜘蛛的興趣起源於對舊工作室里蜘蛛的觀察。他隨後以蜘蛛作為出發點,引發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及和平共處的思考。薩拉切諾通過讓不同種類、習性、甚至棲息地的蜘蛛通過混合織網的方式創造出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出現的蜘蛛網組合,用以研究不同國家、種族的人類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平共處的關係和可能性。

復星藝術中心「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展覽現場,? Andrea Rossetti

然而,經過人為干預的混合蜘蛛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有何相似或者關聯?薩拉切諾再次對從人類角度進行定義的「自然」表示了質疑。「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是自然是起點?什麼是自然的終點?什麼是自然?什麼又不是自然?很多物種居住在人類的居所里,然而,就像蜘蛛一樣,它們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可能遠遠超過了人類。於是,現在我所面臨的問題是『蜘蛛是怎樣說服我將它們放在博物館的中心的?』,所以我希望當人們在博物館裡看到這些蜘蛛網時,會意識到它們是如此美麗,並從此改善人類在人造住所里看到蜘蛛時的反應。」

托馬斯·薩拉切諾,《上海/雲之城》,2018年,膠面紙上激光列印,? Andrea Rossetti

薩拉切諾還為此次在上海的展覽特意創作了以上海地標建築為背景的壁紙《上海/雲之城》,壁紙上呈現的是一幅人類居住在空中「雲雕塑」中的美好景象,在《動態雲城市中的靜止》和多件雲雕塑的襯托下,這一大膽想像似乎更加立體了起來。

然而無論是「飛行世」還是針對蜘蛛的研究,將人類送入空中從未是薩拉切諾研究和探索的終點;飛行只是研究的手段,促使人類在「人類世」發生的70年後重新審視自我與自然、地球和能源使用的關係,通過不羈的想像重塑當代社會裡人類遷徙和地緣政治的意義才是他的終極願景。(採訪、撰文/Laura Xue)

*本文圖片均由復星藝術中心、Esther Schipper 畫廊及藝術家本人提供

托馬斯·薩拉切諾:原地飛行

復星藝術中心

展至6月3日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新聞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高額交易推進香港市場,台灣迎來全新國際藝博會
H Queen』s多家東西方一線畫廊開幕,香港藝術新地標推動市場升溫

TAG:藝術新聞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