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太安分,也可能成為苦難的幫凶?

太安分,也可能成為苦難的幫凶?

原標題:太安分,也可能成為苦難的幫凶?

前面的話

在展開今天話題之前,請先看一組數據:


1940年5月26日,英國海軍下令展開撤退行動。丘吉爾說,「這時,我們認為,我們最多只有2天時間救出大約四萬五千人。」


5月27日,第1天,僅撤出7千餘人。

6月4日,最後一天,實現撤退總人數達33萬餘人。



今天是5月27日,對,我們想再談一次敦刻爾克事件。不是要再複述一遍這個奇蹟,而是因為一條隱秘卻值得深思的線索:英雄←亂世←平庸者


即,亂世造就了英雄,而助推亂世的,卻是平庸者。


要解釋這三者之間微妙的聯繫並不簡單,僅憑短短几千字的推文不能盡述,故借用梁文道的講述,丘吉爾、社會學大師齊格蒙·鮑曼的觀點,做一點淺度剖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Q1: 為什麼大撤退是明智之舉?


《一千零一夜》第87夜(節選)


講述書籍《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梁文道


我們重新溫習一下當年二戰那個情景。

我們知道,納粹掌權之後,德國那幾年之間軍事實力迅速擴大增強,而且他們有各種高新設備,比如說他們的裝甲車。他們還有許多非常突破性的戰法,比如以坦克為主的閃電戰。因為在此之前,坦克總是被當成一種輔助的裝備,還是步兵作戰為主,坦克為輔。


但是,希特勒的將領們非常聰明,可以說是非常明智地發明了以坦克作為主力戰鬥部隊的戰法。


我們看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內,希特勒他們起來佔領了捷克,消滅掉了波蘭,吞併了奧地利,威脅到整個東南歐,然後在挪威打垮了英法的盟軍。後來又穿越了荷蘭跟比利時,所有的防線都防不住他們,最後連法國都被它徹底地擊潰。


法國的戰敗,後來的歷史學家稱之為一場神奇的戰敗。


為什麼說是神奇的戰敗?因為原來橫亘在德法之間的馬奇諾防線號稱為是一個「絕不可能被穿越的防線」。但是德軍偏偏找到空隙,從它的北面找到了地方能夠穿越進去,而德軍行軍的神速更是遠遠超乎法國跟英國的意料。



這本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面我們能夠看到,丘吉爾也說當時他們有很多判斷錯誤,他完全承認錯誤,也承擔責任。


比如說,他就講到一件事兒,這句話當然很傷法國人的感情,他其實已經盡量地希望對各方面都公平一點,常常稱讚法國軍隊的勇敢。但是他忍不住會抱怨,說當時法國盟軍不斷告訴我們相信他們法國吧,「相信我們法國打仗的藝術,我們法國人什麼都有藝術,打仗也很有藝術,而且要相信法國軍隊龐大的實力。」


沒錯,從數字上來講,法國的軍隊絕對是跟德軍旗鼓相當,按人數說不定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當時英國陸軍就交由法國指揮。


但是沒想到,法國毀得、敗得這麼地快速,簡直是一敗塗地。所以在迅速之間,英國的問題就變成不是怎麼樣去守衛法國,打走德國,而是怎麼樣迅速撤走,好保留實力,回到本土,等著德國過來要跟它決戰。


歷史照片與電影《敦刻爾克》劇照


Q2: 為什麼英國人就成了英雄?


今日之影像,幾乎都帶有創作者的主觀性和表達欲,觀者也會產生自我解讀。所以且不論電影有多少濾鏡,而觀者又有多少自我情緒,回到當時,英國人的確做出了英雄式的抉擇。

《一千零一夜》第87夜(節選)


講述書籍《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梁文道


我剛才描述這個過程,是要說明當時德國在短短期間之內,已經在世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形象,那就是德國是不可戰勝的一個國家。


而那個時候,在英國本土很多人都覺得英國是熬不下去的。英國那個時候,它的軍事實力當然有一定的程度。比如說,它的皇軍空軍,它的海軍都非常有名。但是德軍呢?

德軍的陸軍絕對要超過英國,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德國在它佔領了這麼多國家之後,它獲得了更多的裝備,獲得了更多的後援,獲得了更多的兵源。所以,它要是武裝起來,速度、質量可能都遠遠超過英國。


比如說,後來我們看到,德國當時空軍的數目,連上戰鬥機、轟炸機,比英國足足大了三倍。


那麼這樣的一頭餓狼、猛獅撲過來,英國這小小三島如何能夠守得住呢?



所以,當時幾乎全世界都認為英國要完蛋了。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當時那個場面來看,你會選擇投降嗎?


你再仔細想想,希特勒提出的條件。


後來很多歷史學家都說,希特勒其實一直不太願意跟英國正面衝突,那是因為希特勒他有很奇怪的一種崇英情結。


他對英國十分佩服,覺得這麼小小的島國建立起那麼龐大的帝國,是他效法的對象,他希望跟它合作,希望它承認自己的權威,不希望跟它正面作戰。但是,真要打起來的話,他就無法忍住自己的雙手。


於是在那時候,他也對英國下了一個條件,就是說我可以跟你們和談,比如說法國都淪陷了,我可以不來揍你們,但是你要答應我一些條件。什麼條件呢?


不用像法國那麼屈辱,整個國家交出去,英國仍然保留自己所有的軍隊,所有的經濟實力,也不用賠款,保留自己的領土完整,甚至保留它所有海外殖民地,它只需要英國承認一個東西——承認我現在在歐洲大陸上面的地盤那就行了。

好,你想想看,如果你是當年的英國人,你是當年的英國領袖,你怎麼看這個建議?


德國看起來是不可戰勝的,而德國這時候給我提的條件就是我們別打了。我所有東西都沒損失啊,我真的什麼都沒損失,只不過歐洲大陸那一片都歸你了,那我打來幹嗎呢?


所以,以今天的角度來看,你要跟德國和談,甚至投降,似乎是很合乎理性的事情。


而且英國擔心的不只是德國,因為義大利接下來也對它宣戰,日本也預料很快就要侵襲它大英帝國的亞洲的土壤。


另外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曾經出過很大的力量來參與英國的戰爭,但這個時候,他們都害怕日本的威脅,自顧不暇。


所以英國那個時候是獨力難支的一個局面,就跟我們中國一樣。而我們這個當年的老盟國,我們的同盟國夥伴之一英國,他們就出現了丘吉爾這樣的一個領袖,告訴他的國民跟他的內閣,跟所有政壇圈:


「我們絕不投降,我們要跟德國,就只剩下我們一個國家,我們都要跟它戰鬥下去。」


就恍如當年我們中國對抗日本一樣。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丘吉爾在國會發表著名演說,至今還被很多人當做一個完美的演說範本:


Q4:犧牲的法國人被忽略了嗎?


撤退的33萬餘人中,英軍約21萬餘人,法軍近10萬人,比利時約3萬人。電影《敦刻爾克》對法軍的刻畫極少,引發爭議:犧牲的法軍被忽略,撤退的英軍成了英雄?


不敢說現在所能看到的資料和表述一定公允,但當時的大撤退確實有爭取對法軍的公平,只是以數據和結果論,歷史從來都沒有絕對公平。


大撤退開始後的5月31日,丘吉爾飛往巴黎參加盟國最高軍事會議的一次例會,下文為他憶述的當時情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節選)


文 | 丘吉爾


法國人對北方兵團的情況似乎知道得並不比我們多。當我告訴他們已經撤退了十六萬五千人,其中有法軍一萬五千人時,他們都大吃一驚。


他們自然注意到,撤退的英軍人數顯然多於法軍撤退的人數。

我解釋道,這大部分是因為在後方有許多英軍行政單位,這些單位的人員能夠在戰鬥部隊從前線撤下來以前先行登船。此外,還由於法軍到現在還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我來巴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確知:發給英軍的命令是不是也同樣發給了法軍。


現在防守中央陣地的英軍三個師可以掩護所有的盟國軍隊撤退。這一部署以及海上運輸,是英國為彌補盟軍現在必然遭受的重大損失而做出的一種貢獻……



6月2日拂曉,約有四千英軍配備著七門高射炮和十二門反坦克炮與相當數量的法軍堅守縮小了的敦刻爾克外圍陣地。


然而,敦刻爾克的戰鬥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我們打算在那天夜裡撤退更多的法軍,其人數要大大超過他們自己提出的要求。結果是,當我們的船隻(其中有許多還是空的)要在拂曉撤退時,還有大量法軍留在岸上,其中有許多還在與敵人接觸中。


必須再作一次努力。


儘管船員這些天來不斷工作,沒有休息,已經弄得精疲力竭,但他們還是響應了號召。


6月4日,有二萬六千一百七十五名法國士兵在英國登陸,其中二萬一千多人是英國艦隻載運的。


不幸的是,有幾千人留在那裡沒有撤走,他們在愈來愈縮小的橋頭陣地里一直戰鬥到4日早晨,這時敵人已經進入該城外圍,他們的力量已經用盡了。

他們英勇地戰鬥了許多天,掩護他們的英國和法國同伴撤退。他們要在俘虜營里渡過今後的歲月。


讓我們記住:要不是敦刻爾克後衛部隊的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的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


最後,在6月4日下午2點23分,海軍部在法國同意之下宣布「發電機」作戰計劃現已完成。(「發電機」作戰計劃,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軍事行動代號)




得以成功撤退的士兵


Q4:為什麼說平庸者助推了亂世?

換個視角,用歷史的放大鏡再去看當時追隨希特勒的德國人,他們是士兵、工人、百姓,他們努力工作、生活,他們是一個個最平庸的人。在那段罪惡的歷史中,他們的成分又佔了多少呢?

《一千零一夜》第168夜(節選)


講述書籍《現代性與大屠殺》

——這不算殺人,我只是按鈕而已


梁文道


我們想像,回想一下那樣的一個世界,那樣的一個社會。當時的德國是非常秩序化的,它有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來管理著整個國家——很忠誠、很老實、很有高度紀律跟效率地,去完成了執政者布置給他們的任務,那就是清除猶太人。


這怎麼可能發生呢?他們很可能自己平常都是個好人,為什麼一旦執行任務起來,卻干出了那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呢?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們太安分了。


或者用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有名的講法,就是平庸罪惡的結果


就是說他們沒有在思考:自己乾的這件事情,最後會達成什麼樣的結果。他們只在思考:我怎麼樣干好我手上該乾的本分工、本分活。


舉個簡單的例子,像美國當年打越戰,它的軍工廠需要很多的工業,來支持它的軍火生產。


假設有這麼一個工廠,它裡面的工人們每天乾的活,就是要在工廠裡面鑄造出一種特殊的材質,這個材質它能夠保證,一些像汽油這樣的易燃物品,儲存在用這些材質做出來的這些炮彈裡面,讓它很穩定,不會在飛行碰撞之中隨意爆開、隨意燃燒,它要好好地做這件事。


一個工人,可能在這個流水生產線上面,他每天過手的這種材質要有500個。


請問如果有這麼一個工人,他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美國的工人——在家裡面呢,對妻子很忠誠,對孩子盡到了教養的責任、是個慈父,每天上班很準時;在工廠裡面工作呢,從來不隨便亂請假,跟同事們相處得非常好,每天干這件事。


請問,他跟越南一個農村裡面,被汽油彈炸死的嬰兒有關係嗎?


這個關係,因為他太遙遠了。他怎麼可能知道自己行為的後果,就算他知道,你覺得他會在意嗎?


他很可能不會在意,因為他混在這樣的一個工作裡面,這個,就是當時納粹屠殺之所以能夠發生的最重要的基礎。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補充一開始的線索:


亂世,需要英雄;亂世,也需要千千萬萬安分守己的平庸者;


而千千萬萬安分守己的平庸者,從來都是亂世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英雄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多麼弔詭的一件事。


可是再回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你會發現,十天之內撤退33萬人的奇蹟,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平庸者所創造。


在那一刻,他們也是英雄。



實現大撤退的主力雖是軍艦,幾百艘組成「蚊式」艦隊的各類小船和民用船,其作用不容小覷。敦刻爾克奇蹟,應當歸功於當時所有的親歷者——英國民眾、英軍和盟軍士兵,以及所有被提及或未被提及的人。圖為英國官方不完全統計。




文中所涉書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溫斯頓·丘吉爾



《現代性與大屠殺》


齊格蒙·鮑曼



轉載:微信後台回復「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理想 的精彩文章:

陳丹青:有些天才畫家,卻被美術史遺忘
18部最值得推薦的戛納獲獎電影

TAG: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