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食同源,利水滲濕用茯苓
一種藥材長得像疙瘩,有一種藥材皮黑心不黑。它是非一般的道地藥材,也是不一樣的祖宗寶貝。
這就是茯苓。
茯苓,俗稱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葯」,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的根上。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古人把茯苓叫作「四時神葯」,因為它不分四季,和其他藥物配伍之後,不管寒、溫、風、濕各種疾病,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茯苓含蛋白質、卵磷脂、膽鹼、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夠增強機體組織的生理活性,促進人體免疫系統功能,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和白細胞調節素,間接抗病毒、抗腫瘤,減輕放療與化療的副作用,且能夠保肝降酶,延緩衰老,美容養顏。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膽鹼,能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較佳,有助於降血糖和減肥。
經典名方
茯苓祛濕法歷史非常悠久,在漢代的《金匱要略》中,就有此類藥方——苓桂術甘湯,取茯苓20克,桂枝6克,白朮10克,甘草6克,煎湯口服,日服兩次。此方專治痰飲、水濕等。
食療方
茯苓葯食皆宜,北方的人們喜歡將茯苓製成茯苓糕、茯苓酥、茯苓餅等,南方人則更喜歡用茯苓煲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葯事部藥師華成坤下面推薦一款健脾祛濕的靚湯:
茯苓山藥排骨湯
(3~5人分量)
材料:茯苓15克,山藥15克,炒白扁豆10克,蓮子10克,薏苡仁10克,砂仁3克,排骨600克。
做法:
(1)茯苓等藥材稍清洗,涼水泡半小時,備用;
(2)排骨斬件,氽水;
(3)將備好的茯苓等藥材與排骨同放砂煲中,加水至2升;
(4)大火煮開,小火煮40~60分鐘,加食鹽調味即可。
這道湯製作簡單,味道鮮香,可經常服食,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小兒營養不良等屬於脾虛濕滯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需注意的是,孕婦慎用;如有孕婦食用,應不加薏苡仁。
山藥茯苓包子
山藥茯苓包子出自中醫古籍《儒門事親》,其功效為健脾養胃,補腎澀精。對於腎虛不固,尿頻,遺精,遺尿等症有益。
材料:山藥粉100克,茯苓粉100克,麵粉200克,白糖150克,熟芝麻、花生碎、橄欖油適量。
做法:將山藥粉、茯苓粉放在大碗中,加水適量,浸泡成糊,然後隔水蒸半小時,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橄欖油、熟芝麻、花生碎,製成餡;剩下的麵粉加水揉成麵糰,發酵,分成小麵糰,包上之前做好的茯苓山藥餡,蒸熟即可。
TAG: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