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A+PHASE ONE,一次用心做的評測
當你擁有一部可以呈現頂級畫質的相機,會發現整個世界的視角都變得不同了。
這是我第一次對一台相機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完整評測。出於對這個品牌的深度喜愛,在拿到心儀許久的機器時,我並沒有迫不及待的在社交網站上分享喜悅之情。我希望這次的評測是在我經過實際使用它、感受它一段時間後以更客觀同時再帶有感情色彩的表達使用感受,也希望圍觀的群眾能夠與我產生共鳴。
眾所周知,人在喜愛一樣事物時往往會投射更多的情感在這件事物上。比如給ALPA起個名字,於是我和老婆(老婆同樣是個愛機之人)像以往一樣給ALPA起名為「東PA」。在東PA之前已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東Hea(徠卡 ME)、東鏘(佳能 5D II)、東DaDa(理光GR)。
對於只把攝影作為愛好的我來說Alpa不是一台說買就買的機器,促成購買他的直接契機源於2016年春節的美西自駕。
那次自駕所用的主要裝備是5D Mark II + 35L(此前出行多以城市旅遊為主),在經歷了多次海外城市出遊並且多以人文拍攝為主的我來說,5D與35L的組合應該可以勝任一些風景拍攝題材。但是當我真正面對大自然絕美的景色時,由於受到鏡頭視角的限制最終只得採用橫幅或者豎幅橫移拼接的方式實現模擬廣角的效果,如下圖的馬蹄灣和金門大橋的風景照片,粗看之下畫面貌似已經足夠細膩,但在1:1原比例觀看時5DII2300萬像素的畫質清晰度的下滑程度讓我無法直視。
拍攝地點:Page, Arizona,USA 設備:5D Mark II + 35L 豎向拍攝橫移3張拼接
圖片原尺寸觀看時解析度衰減嚴重
拍攝地點:San Francisco,California,USA 設備:5D Mark II + 35L 單張20秒曝光 35L的桶形畸變使金門大橋的兩個橋頭無法成直線
原尺寸觀看時,銳度慘不忍睹
客觀上講,2300萬像素+十多年前的老頭實現到如此的效果我不應再苛求太多。但主觀感受是另一回事,最讓我遺憾的是眼中的景色不能以最極致的影像呈現出來。作為酷愛旅行的我們來說一年至少有兩到三次出行機會,並且冰島自駕已列入明年的行程,未來紐西蘭環島自駕、優勝美地與黃石國家公園等自然奇景都是我們即將出發的目的地。於是尋找一部既適合旅行的又結合高解像率鏡頭與高解析度的中畫幅系統便提上日程。
其實在兩年前賓得645Z作為前一代替代型號發售時我就曾經考慮過體驗一下中畫幅系統的魅力,但因為其龐大的類單反的操作方式以及較低的鏡頭解析度我還是放棄了。現在想起來算是避免了一次重複性投入,畢竟當時我還沒有明確購買中畫幅系統的目的。
從美國自駕回來後我們便開始搜尋適合自己使用的中畫幅系統,首先明確了使用目的:
一,用於旅行風光或建築拍攝
二,實現移軸拼接
三,相對輕便
依據以上三點需求經過近1個月的信息搜集以下三款中畫幅系統納入備選:
1.哈蘇H5D-50
2.瑪米亞DF 與酷圖50
3.飛思XF與IQ150
哈蘇通過增加移軸附件可實現鏡頭移軸效果,看來較符合我的需求;瑪米亞DF+與XF實為飛思前後兩代產品,前者更具性價比,後者具備目前中畫幅中最先進的自動對焦系統,XF也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三台相機比較下來各有優勢,可我始終在選擇哪套系統中不斷糾結,甚至還列了表單進行多維度評估。糾結的根源就是與自己心目中那台完美機器還差些感覺。至此又持續糾結了一個月。直到看到Alpa讓所有的困惑都化為雲煙。
Alpa的首先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中畫幅系統(他更接近大畫幅的製造理念,這也是我在之前三台現代型中畫幅相機中所感受不到的),其開放的平台化將一眾完美的鏡頭與後背結合成無語倫比的成像系統。其實直接打動老婆和我的就是Alpa的顏值,外貌是古典的內核又是極致現代的,多麼完美的組合方案。在購機大方向上與老婆達成一致後,我便開始深入搜尋Alpa相機系統。
經過一番篩選後STC最終列入了預選單,以下摘自Alpa官網:
ALPA?12?STC(Shift:移軸,Travel:旅行,Compact:緊湊)為具有移軸(透視控制)功能的輕型便攜相機樹立了標準。它同時附帶的拼接功能,可以幫助單張照片的像素量翻倍。只要將機身翻轉90就能由橫向移軸改做縱向移軸。所有 ALPA 相機都可以實現這些簡單卻又意想不到的轉換效果,例如前後調換,上下翻轉或者左右對調。作為 ALPA 的一大特點,我們甚至不用把所有的可能性一一列出 —— 我們的大部分用戶都更願意自我探尋適合其特定拍攝需求的組裝方式。不管是客戶,還是我們,都不喜歡照搬模板。相比之下,那些大規模量產出來的機器很難提供這樣的差異化設置。產品設計角度講,STC 同其他帶有移軸功能的 ALPA 相機一樣,其全部移軸行程完全建構於滾動軸承之上,這是其他相機所不具備的 —— 雖然不能節省成本,但可以保證最高的精度。
與經銷商幾次溝通試用後,確定了最終的配置:Alpa 12 STC + 飛思IQ150 CMOS後背 + Rodenstock HR 50 f4 作為初入中畫幅的門檻。
在我看來經銷商的技術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這關乎這台機器日後的維護與保養,與我對接的經銷商具備相當專業的技術支持。
接下來是東「PA」的個人秀了,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呈現這台相機的原本的細節與質感。
AlPA機身最強的功能是在相對受限的空間內實現最大化的移軸效果,STC的最大移軸量為正負18mm 總共36mm移軸量。
至於ALPA便捷的移軸功能奉上優酷視頻連接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wMjQ3MDE2OA==.html
更多細節:
在觀看以及操作這些精緻的機械結構時總會令人聯想到傳統的瑞士的製表工藝
正好5月底有一次東京出遊的機會,當然要帶上「東PA」去拍照了,東京是亞洲動畫產業的風向標,此次的拍照風格也嘗試尋找一種奇妙的超現實的畫面感。主要取景地在代官山與澀谷一帶,基本都是清晨出行,在人群還沒有彙集時去發掘空曠建築中的超現實痕迹。這棟建築坐落在代官山鳥屋書店朝向公路的對面,很像一隻花斑貓。
這是同樣在代官山一帶的建築,貌似青水泥板配玻璃窗沒有什麼特點,但當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棟建築的每一處線條都不是垂直於地面的,好像動畫中不經意的一筆。
這張全玻璃建築一下子吸引了我,ALPA幫我實現了如動畫中主人公經常走過的道路的感覺,所有玻璃的折射與反射都那麼清晰與銳利,甚至超過了人眼所能識別能力。飛思14bit的動態範圍讓我看到了所有未能用眼睛看到的細節。
飛思的5000萬像素密度,帶來了超高解析度的精緻圖像,Rodenstock的鏡頭邊緣成像與抗紫光能力同樣提升了我對複雜場景的把控。
既然作為便捷旅行同時可移軸的中畫幅相機,總要嘗試一下手持的穩定性,下面一組照片是在清晨行走在澀谷街頭時的手持拍攝,所有拍攝都向上移軸了18mm,以確保透視的穩定性。快門500/1秒,光圈5.6。通過使用可證明手持完全可行,圖像清晰穩定。
最後上再上兩張在六本木森美術館拍攝的照片
其實上面兩張照片均是來自下面這張全景圖的局部構圖,像素密度超過1.3億的原文件再現了以東京塔為中心的核心建築群在傍晚時分的景色。當晚多雲,正好一波低空雲層飄過剛剛點亮的東京塔上方,紅色塔光映射到雲端,光線無法通過這片浮雲反而豐富了雲的層次,好像天外在滾動著一股神秘的能量場隨時會突破雲層沖向地面,給整個畫面營造了相當震撼的超現實氛圍。
可惜這裡不能發送超大容量圖片,上面的JPEG已經被壓縮的失去了大部分細節,發一張我電腦中存放的容量為788兆的TIF圖與上面的JPEG的銳度對比圖。原圖片文件的震撼力只有靠大家腦補了,當然也可以到嘉禾宏聲攝影藝術體驗王國來親自體驗飛思數碼後背的感覺
此次東京出行時使用ALPA的感受:
「東PA」畢竟不是一部隨拍機,城市行走GR與Leica更有優勢。如果帶上ALPA出行,前一天最好做好拍攝計劃,比如確定拍攝地點檢查當天天氣等等,畢竟整機加上腳架雲台的載重是需要一定的體力做支持的,當然全程自駕另當別論。
機器顏值高回頭率也頗高,引起注意的概率自然加大(在六本木拍照時有些建築或雕塑是禁止拍照的,當然在我拍照時並不清楚這點`>`,因此被當地安保客氣地拒絕也是常事。)
總之這次出行完成了我們和「東PA」之間充分熟悉的磨合過程,為我們下次攜手走天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增強了我們的革命同志情誼。
回來後每每看到躺在防潮箱里的ALPA,隨時能感覺到東PA這個小妖精叫囂著「出去玩」呢。>///
(原文來源於作者「墨玩兒」)
我們將長期面向一切領域發布攝影活動召集令
並且歡迎廣大影友和器材發燒友將自己的作品或者配圖遊記投稿至我們的郵箱,中稿者贈送小禮品或者贈送「侯老師攝影問題提問券」
讓我們一起將攝影玩到極致
本微信公眾賬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