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南京,是偏安一隅,是太平天國的最大敗筆?毫無依據
1864年7月,曾經叱吒風雲,一度將大清王朝推向絕地的太平天國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結束了14年的國祚,在炮火中化為灰燼。對於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許多人都說是因為定都南京,偏安一隅;如若是直接揮師北伐,定能將咸豐趕回關外老家,定鼎中原。其中之理由是,南京偏安一隅,不適合建都;江南繁華,容易墮落;金陵靠近上海,容易受列強幹涉;交通條件改善,長江不再是天塹等。對此,縱橫國史保留意見,逐條談談自的見解。
揮師北伐——滅大清可以,但卻成黃巢第二。自從金田起義以來,清朝的正規軍幾乎不堪一擊,八旗和綠營幾乎不敢和太平軍過招,否則怎能以三年不到之時間便打下南京,建立政權呢?如果此時揮師北伐,中原清軍必定毫無招架之力,滿清退往東北也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洪秀全想統一全國,那想都別想,成為黃巢再版的可能性相當大。其一、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等地主武裝少了清廷的束縛,實力將會爆炸式增長,太平軍未必是對手。要知道,江忠源楚勇的戰鬥力是超過太平軍的,石達開就是被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其二、當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缺少江南的財賦,太平天國想在北方生存,幾乎不可能!因此,攻佔北京後,洪楊等人很快就得帶著部隊出去覓食,做流寇了!
南京偏安,不適合建都——經濟中心南移後,幾乎不成立。稍微熟悉點中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有「偏安」一詞,而且往往指的是南方政權,典型代表就是東晉和南宋,龜縮一隅,自娛自樂,最後國破家亡。所以,許多人便認為,洪秀全定都南京就是偏安,是胸無大志的表現。殊不知,此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完成,南方的財力足以裝備出一支精銳之師,並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進而統一全國。朱元璋北伐成功便是得益於此,後來的國民大革命,亦是如此。如果放棄南京,去開封建都,缺少騎兵與補給的太平軍估計會全部被剿滅在平原上!
江南繁華,容易墮落——定都北京的元朝、清朝墮落更快。不容否認,定都南京之後,洪秀全等人便開始迅速墮落,大建豪宅,廣納嬪妃,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往日披甲上陣,衝鋒殺敵,勢不可擋之進取精神已經被消磨殆盡,最終在腐敗中走向滅亡。但是,這是他們自己意志不堅定造成,和江南繁華的客觀條件沒有必然性關係。元朝、清朝都是定都在相對荒涼的北方,但不也是一樣迅速墮落。昔日號稱滿萬不可戰的女真兵,在北京呆了二十年,卻淪落到躲在綠營後面打仗的地步,許多人甚至連馬都不會騎,後來乾脆就提著鳥籠整天在京城瞎晃。所以說,江南繁華,容易讓人墮落,這理由站不住腳,也缺乏足夠說服力!
靠近上海,易受干涉——遠離上海的清王朝,還成為列強工具。從地理角度而言,南京確實比較靠近列強活動區域上海,但並不一定就因此而受到列強的威脅和干涉。道理很簡單,當時太平天國軍威雄壯,大有取代清王朝之勢,況且還主張中外平等往來,開展自由貿易,列強沒必要為大清當炮灰,自找沒趣!反觀清王朝,北京距離英法兩國十萬八千里,不也一樣受到武力威脅,甚至是出兵洗劫圓明園,迫使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同意簽訂屈辱性條約,出賣國家利益。所以說,列強幹涉與否,不在於地理位置是否靠近,而在於自己的實力。如果你足夠強大,越是靠近列強,越是有對其施加壓力的籌碼。君不見,朱棣遷都北京,將邊防直接推到蒙古家門口,只要敢南下牧馬,分分鐘教你學做人!
交通條件改善,長江天塹不再——從沒想過長江是天塹。縱觀中國古代一系列涉及渡江戰役,長江從來就沒有起到過所謂的「天塹」之作用,只要北方兵力足夠強大,渡過長江輕而易舉,毫無壓力。所以,談不上交通條件改善後,長江失去了「天塹」之作用。道理很簡單,因為太平天國壓根就沒有想過長江能起到防守的作用,長江只是運輸兵員與糧食等補給物資的交通要到而已。當時,太平天國的優勢在於水軍,若是放棄自己的長處,非要跑去北方,請問,物資該如何運輸?
總而言之,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定都天京並不是敗筆,而是最佳選擇。只有佔據東南財賦之地,截斷大清漕運要道,待到時機成熟,再揮師北伐,才有取勝的希望。如果1853年,太平軍直接全力北伐,估計會成為黃巢再版,為曾國藩等地方勢力做嫁衣!所以說,太平天國最大的敗筆不是定都南京,而是內鬥太厲害,過於腐朽!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如果讓石達開領軍北伐,是否會取得勝利?網友:慘敗收場!
※晚清最善於防守的五位名將,最後一位用2萬打敗30萬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