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智永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隋代僧人智永傳世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傳智永曾寫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施一本。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種。
傳智永曾寫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施一本。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種。墨跡本為日本所藏,紙本,冊裝。計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為谷鐵臣舊藏,後歸小川為次郎。後有楊守敬、內藤湖南所寫兩跋,論者認為墨跡本為智永真跡,也有人疑為唐人臨本。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稍差一些。在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後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謂之「退筆冢」。智永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至使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智永禪師晚年時,有天正在指導一位小沙彌練字,幾位年輕書生慕名來寺謁求大師的墨寶,並請教寫字秘訣。智永笑答,贈字不難,但秘訣實無,不過老衲可奉送諸位四字:「勤學苦練」,如能持之以恆,保你一生受用不盡。書生聞言,大失所望。智永禪師便耐心開導他們:俗話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獻之公為例,羲之公以東漢張芝「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的事迹激勵自己,一生苦練不輟。洗硯曾染黑過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穀山和山陰等地的五六處池水。獻之公學書曾用盡18大缸清水,老衲學書也是靠勤學苦練,才有今日的成就。
眾書生聽後,並未盡信。智永禪師便命小沙彌打開後院門,帶領他們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 樹下有一座高高的墳冢。書生們大惑不解,禪師指冢說:「我習書一生,練字磨禿的筆頭盡在於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筆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幾個小字,背後還有智永寫的一篇墓志銘。偌大一座墳冢,貯滿禿筆頭,書生們看罷,驚愕不已。小沙彌告訴書生,師父寫字的禿筆,初時裝滿5大筐。為練好字,在寺內閣上住了多年,還臨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
書生們聽後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學術要達到高峰,沒有捷徑可走,亦無秘訣可言,只有勤學苦練,才是惟一的途徑。
TAG:藝無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