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儀禮 淺談「壽誕」
從前有三個老人相遇,有人問他們的年齡,一個老人說,他年少時與開天闢地的盤古關係很好;另一個老人說,每到滄海桑田時,他就往屋子裡放一根籌碼,現在已經裝了整整十間屋子;第三個老人說,他每年吃蟠桃扔下的桃核堆得已經和昆崙山一樣高了。這個有趣的「吹牛」故事體現了人們對於長壽的追求和嚮往。
古人將「壽」視為五福之首,認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長命百歲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壽誕」也成了人生儀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壽誕」來源
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已經萌生「壽」的觀念,早在伏羲氏與神農氏的穗書中,就出現了「壽」字。在《詩經》等古代典籍中,也時常有「萬壽無疆」、「南山之壽」、「松柏之茂」等話語的表達。春秋時期,就有了「敬酒上壽」的祝壽儀式。不僅如此,現存的古代房屋建築中,瓦當上的「永壽無疆」、「與天長久」等,牆體的壁畫「福壽雙全」、「福祿壽」三星圖、「仙鶴圖」、「龜鶴齊齡」、「鶴鹿同春」等,都表達了房屋主人對長壽的追求。
通常將為老人慶賀生日的一系列禮儀形式稱為「壽誕禮」,俗稱「過壽」、「慶壽」、「做壽」、「賀壽」、「祝壽」等等,過生日的老人被稱為「壽星」。小輩作為這一系列壽誕禮儀的操辦者,往往邀請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將賀壽儀式辦得喜慶熱鬧,農村還會請來鼓樂演奏一堂。壽禮活動的規模一般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而定。受到邀請的客人,攜帶壽桃、壽糕、壽屏、壽幛、壽聯等壽禮,城市裡的客人則習慣攜帶寫有壽字的蛋糕,或帶有祝壽詞的字畫、花籃等前來拜壽。受到邀請的賓客,還會口頭對壽星送上「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多子多福」等祝福語,表達賓客對壽星幸福安寧、健康長壽的祝福。同時,壽誕禮也表明了小輩對長輩的孝敬、感恩之情。
壽禮習俗的前世今生
在我國,「生日」這一概念最早產生於殷商時期。漢朝班固的《白虎通?姓名》中說到:「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名子也。」這說的是殷代的人們用孩子出生時期的干支為其命名。伴隨生日觀念的出現,紀念生日的相關活動便應運而生。據四川大學博物館江玉祥的考證:「老」字在商、周金文和甲骨文中,「象老者倚仗之形」(商承祚言);「壽」字像器皿中盛肉羹或手持盛羹器皿的形象,也就是在特定日子裡向老年人獻羹的形象寫照。參照秦漢史籍和《禮記》關於給老人授杖和賜食品、賜羹的記載,可以斷定壽禮在此時已經出現了。
春秋戰國時期也有祝壽活動的出現。《詩經?豳風?七月》有云:「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是在講述,每年九月的時候開始降溫,霜降天氣出現,十月的時候就會對處理晾曬糧食的穀場進行清理。待一年的農活都結束後,人們便宰殺羔羊,準備美酒,來到主人的廟堂,一起祝福主人萬壽無疆。
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賀壽禮俗逐漸成形,生日時舉辦慶賀儀式最早在《隋書?高祖紀》一書中有所記載。仁壽三年(公元603年)隋文帝說:「六月十三日是朕的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這段話中,「斷屠」的意思指的是,為了感念父母對自己的生養之恩,不允許任何人在六月十三這一天宰殺任何牲畜。
《宋史?禮志》記載,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1年),宰相王旦過壽時,得到了宋真宗賞賜的羊30頭、酒50壺、米面各20斛,並獲准置辦宴席和奏樂來款待前來賀壽的賓客。據統計,用於賀壽的詩詞在《全宋詞》中大約佔到了總數的11%,有2181首之多。
明清時期,祝壽禮不管從形式還是組成元素上,都有極大的豐富。無論是官紳階層,還是市民階層,享樂風氣盛行。尤其是官家富戶,從壽堂的布置、筵席的規模、舉辦的活動和持續的時間,到前來賀壽的人群,無不奢華排場,熱鬧非凡。這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也多有體現。
現代社會,伴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對養生文化的重視,人們開始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強身健體繼而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自古流傳下來的賀壽習俗,如今增添了擴展交際圈、和諧人際關係的內容,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豐富多彩的賀壽習俗
古:多樣的「壽名」
《禮記?曲禮》記載:五十曰艾。西漢恆寬的《鹽鐵論》中也記載到:五十以上曰艾老,杖於家不必力役。因此,古代的人們從五十歲起便開始做壽,並稱作「艾壽」。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七十歲時候做壽被稱作「古稀壽」,或者又被稱為「懸車」、「杖國」之年。有的地方還有做七十七歲大壽的習俗,這被稱作「喜壽」。這是因為古時候草書的「喜」字很像七十七,因此便被用作指稱。「米」字可以拆分成兩個八,因此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百」字如果缺「一」則為「白」,因此也將九十九歲大壽稱作「白壽」。「茶」字中,草字頭代表二十,其下是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因此一百零八歲便被稱作是「茶壽」。
今:習俗差異性
第一次做壽,往往是非常謹慎的。某些地方是由丈母娘來操辦首次做壽的。這樣的情況在四川西部地區被稱作「開壽」,在閩浙一代則被稱作「女婿壽」。在四川,女兒女婿婚後首次過生日時,或是福建、浙江一代女婿三十歲生日時,老丈人和丈母娘便會攜帶禮物前去女婿家中賀壽,所帶的禮品包含有一對黃魚、十斤豬肉、兩瓶米酒、十斤麵條、兩套衣服和棗子、橘子、桂圓等。
福建客家人有「男做齊頭女做一」的辦壽習俗。具體是指,男子一般虛歲逢十賀壽,比如六十歲、七十歲等。女子一般則比男子多一歲時賀壽,比如六十一、七十一,這就是所謂的「過一」。這在福建西部地帶的永定、連城、上杭、武平、長汀最為常見。但是在南靖船場,則恰好相反,是男做單數(五十一、六十一等),女做雙數(五十、六十等)。大田人則非常避忌八十歲壽辰,認為會帶來災禍,並且有「八十歲八十丁,八十一歲剩單身」;「八十歲八十丁,八十一歲點單燈」的說法。
還有一種形式是打平伙,叫做「合壽」——為求取吉利,一些年齡相加夠八十、九十、一百的人,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
多民族特色壽禮習俗
在對壽星老人稱呼上,壯族人採用福、壽、康、寧四個字來指代老人的壽禮名稱。一般來說,49歲祝福壽、61歲祝壽壽、73 歲祝康壽、85歲祝寧壽。其中61歲的祝壽是最為隆重的。賀壽之時會準備宴席,請道公念壽經,舉行搭壽橋、送壽米儀式,部分家庭還會請戲班來演出一些與壽有關的劇目。
在土家族人的生日禮俗中,對小孩子便稱之為「長尾巴」,而成年人則叫「過生日」,年滿五十歲方才可稱作「祝壽」。如果家中父母都還在世,那麼無論年齡有多大也不能稱之為「祝壽」,這就是人們常言的「尊親在,不敢言老」。
在彝族語言中,「賀壽」被稱作「葉比睦」,彝族人講究父母還在世時是不能做生日的,父母去世後不滿六十歲也是不能過生日的。對彝族人來說,做壽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種慶賀活動,而是懷念自己母親的一次祭母活動。
「壽誕禮」體現著「百善孝為先」在國人價值觀念中的重要地位,也顯露出尊老敬老傳統文化在血脈綿延、家庭和睦乃至社會安全等方面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蘇克明.壽·壽禮·壽星:中國民間祈壽習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高成鳶,中華尊老文化探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蔡豐明.生命之樹常青——中國壽禮[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壽[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高忠嚴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域民俗學,歷史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這是一個亦莊亦諧的公眾號!
關注生活熱點;
關注學術知識;
亦莊亦諧
北師大民俗學
微信號:bnufolklore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北師大民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