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夏季養生
夏天,指陰曆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至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夏季養生主要在心脾兩臟。注意火熱、暑邪、濕邪、陽氣四個方面。體現在衣、食、住、行、葯五個方面。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的旺盛起來,並且活躍與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汗液排出,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
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熱之邪;
在長夏防濕邪;
同時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黃帝內經》里所指「春夏養陽」就是這個意思。
夏季中醫養生——衣
夏季暑熱之邪當道,要適當少穿衣,但是當氣溫一般接近或超過35℃時,穿衣太少,皮膚非但不能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讓人感覺更熱。注意選擇衣料,尤以絲綢、棉布、真絲等最好;少穿緊身衣,以利身體內排出的汗氣散發,要勤於換衣,防止汗液浸濕生細菌。衣服的顏色多選擇淺色系列,以減少陽光的照射。
夏季中醫養生——食
夏季陽氣盛,腠理疏鬆,汗液排泄多,因此失水多,故應多喝水。在飲食滋補方面,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不宜食用,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諸如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等。此外。亦可進食一些綠豆粥、扁豆粥、荷葉粥、薄荷粥等「解暑葯粥」,有一定的祛暑生津功效。
中醫認為夏季為心所主,其味在苦,因此應適當的補充一些苦味的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苦味蔬菜中含有豐富的具有消暑、退熱、除煩、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對人體有利。因此苦瓜、苦菜、萵筍、芹菜、蒲公英、蓮子、百合等都是夏季佳品。
夏季炎熱還可適當飲用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因為長夏為脾主,嗜食寒涼之品會損傷脾陽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夏季中醫養生——住
夏季宜晚睡早起,比春日稍晚點睡,稍早點起。結合夏天白晝長的特點,中午有條件的盡量小睡片刻,養足心臟陽氣,有助緩解疲勞,以保持心神安寧。不宜就用電風扇,空調。夏令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開,易受風寒侵襲,日久可能會引起頭痛,腰肌勞損,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同時,注意居住環境不要過於潮濕,以免感受濕邪。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礙氣機,病多纏綿難愈。
夏季中醫養生——行
夏季運動量不宜過大,過於劇烈,應以運動後少許出汗為宜,以免出汗過多損傷心陰。夏季可選擇練太極拳。太極拳動靜相兼,剛柔相濟,開合適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氣存內而風邪不可侵,與自然的陰陽消長相吻合,可謂夏季最佳的養心運行。
夏季中醫養生——葯
1.藿香:解暑化濕,理氣和胃。可治療感冒頭痛,胸脘悶脹,噁心嘔吐,腹瀉。每次10g,分2-3次煎服。
2.佩蘭:解暑化濕,醒脾。可治療頭昏,食少,噁心嘔吐,腹瀉。每次10g,分2-3次煎服。
3.荷葉:解毒清熱。治療中暑頭悶,痱毒,身癢。每次15g,分2-3次煎服。
4.香薷: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作用。治療受夜寒後發熱無汗,腹痛腹瀉。每次3-5g,平素體弱,汗多者慎用。
5.西瓜翠衣:即西瓜皮。有清暑,止渴,利尿的作用。治療中暑心煩,燥熱,口渴,小便短少。每次30g,煎服數次。
6.竹葉:有清熱、利尿的作用。治療夏日受熱心煩,小便色深黃,量少不暢。每次10g,分2次煎服。如有口舌生瘡時,更為有效。
中醫科成立於1955年,以中醫特色為主,並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對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均有良好療效。特別是對中風後遺症、眩暈、咳喘、心悸、脾胃病、頸腰肢痛、月經不調等疾病更是得心應手,療效甚佳。同時開展了針刺、艾灸、刮痧、中藥穴位貼敷、拔罐、耳穴、中藥熏洗、三伏貼、三九灸、督脈灸等多種中醫特色治療。
※最適合減肥的夏季,只需要多吃這幾種蔬菜就能輕輕鬆鬆減掉肥肉,安全又健康
※36套顏色搭配非常舒服的夏季搭配,玩轉夏季顏色搭配
TAG:夏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