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稱霸全球的為什麼是歐洲人

稱霸全球的為什麼是歐洲人

傳統帝國的征服

絕大多數的傳統大帝國向外侵略只著眼於鄰近地區,偶爾會有某個雄心勃勃的統治者或冒險家,展開長途的征討或探險,但通常都是順著早已成形的帝國道路或商業路線進行。而且傳統帝國征服世界只是為了要利用及傳播他們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1405-1433年間(比哥倫布早整整一個世紀)中國鄭和七次下西洋四處探訪,規模最大的一次,有將近300艘船,近3萬人(哥倫布1492年的船隊只有三條小船,120個水手)。他們曾抵達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印度、波斯灣、紅海和東非。他們的船隻曾停靠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帶主要的港口吉達,也曾停靠在肯亞沿海的馬林迪。但鄭和只是對擁護明朝的各國君主提供協助,並未試圖攻佔或殖民他國,此外,鄭和的遠征並沒有深厚的中國政治文化基礎。因此,最後一次下西洋後,船隊遭遣散,珍貴的技術和地理知識亡逸。之後的數百年,中國的君王依循著先前數百年的做法,其興趣和野心僅僅及於四方鄰國。

來自外太空的侵略者

從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抵達美洲到1519年科爾斯特登錄墨西哥,西班牙人已經征服了大多數的加勒比海群島,建立起新的殖民島鏈。殖民者既貪婪又無情,以鐵腕政策逼迫他們在礦場或農場工作,只要他們敢有一絲反抗,就會立刻遭到殺害。不論是因為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還是搭上征服者便船而來的歐洲疾病,當地原住民快速大量死亡。不到二十年,整個加勒比地區的原住民幾近滅絕。

從1517年開始不到四年時間,科爾斯特徵服了墨西哥,使之成為一個新的西班牙帝國。之後不到十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抵達印加帝國,還在1532年就把它滅了。在科爾特斯踏上維拉克魯斯海灘的一世紀間,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九成,主因是這些入侵者帶來的疾病。就算倖存者,也發現自己現在落在一群貪婪無比、充滿種族歧視的人手中。

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整個世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不論是阿茲特克人、托爾特克人或是瑪雅人,兩千年來,這些中美洲過去的統治者幾乎不知道有南美洲的存在。阿茲特克人深信自己早就認識了全世界,而且相信絕大多數都在阿茲特克帝國的控制之下。如果阿茲特克和印加人對於周遭的世界多一點好奇,知道西班牙人把自己的鄰居怎麼了,就有可能積極而成功地抵禦西班牙的入侵。

在亞洲的各大帝國很快就聽說歐洲似乎有了重大發現,然而他們對此毫無興趣,繼續相信著這個世界以亞洲為中心旋轉。

整整300年間,無論在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是由歐洲人完全宰制。歐洲人積累了大量財富和資源,終於讓他們也有能力入侵亞洲、擊敗各大帝國,再進行歐洲人之間的分贓作業。等到奧斯曼、波斯、印度和中國終於驚覺情勢不對,為時已晚。

一直到20世紀,歐洲以外的各個文化才真正有了全球觀點,而這正是讓歐洲霸權崩潰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學與歐洲帝國的聯姻

現代科學起初明顯繼承古希臘、中國、印度和伊斯蘭等等古老的科學傳統體系。在現代早期,中國、印度、穆斯林、美國原住民、波利尼西亞人都還是對科學貢獻良多。

歐洲地圖上的空白就像一塊磁鐵,讓歐洲人前仆後繼,希望填補這些空白,而且想要征服美洲的慾望也讓歐洲人求知若渴。歐洲帝國主義之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為了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

15、16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就已經抱著這種信念,探險隊繞過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基地和殖民地網路。這是全球性帝國的真正首次登場,也首次出現了全球性的貿易網路。隨著時間過去,對知識的追尋和對領土的追尋變得越來越緊密,18、19世紀幾乎每一趟從歐洲出發的軍事遠征隊都必定有科學家同行。

隨著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俄國和荷蘭等帝國的擴張,全球歐洲帝國的統治精英及知識精英,收集整理這些無數科學發現、從這過程中打造出科學學科。

庫克遠征隊

18世紀中葉有人提出,從地球上不同的大洲觀察同一場金星凌日,用簡單的三角函數就能算出太陽到地球的準確距離。1769年,歐洲科學界遠途前往加拿大北部和加州。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結果,英國皇家學會派傑出的天文學家前往更遠的西南太平洋塔希提島,同行的還有八位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和幾位畫家,而船長庫克是老練的水手和聲名卓著的地理和人種學家,船隊配備了隊長和英國皇家學會所能買到最先進的科學儀器。

遠征隊於1768年離開英國,1771年回到英國,帶回了數量驚人的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動物學和人類學資料,成了以後許多學科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並引發歐洲人對南太平洋的諸多想像,也啟發後世的博物學家和天文學家。

16到18世紀,壞血病奪走了約200萬船員的生命。1747年英國醫生詹姆斯?林德用對照實驗證明了柑橘類水果可以治療壞血病。當時的船上飲食多是餅乾和牛肉乾,幾乎沒有水果和蔬菜。在英國皇家學會不採信林德醫生實驗結論的情況下,庫克船長採信了。船隊帶了大量的酸菜,並要求水手在登陸後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這次遠征隊沒有一個水手因為壞血病喪生。接下來的10年,世界上所有的海軍都改用庫克船長提倡的海上飲食。

這次遠征隊的船舶由皇家海軍提供,海軍調配了85位裝備精良的水手和士兵,船上配備了大炮、步槍、火藥和其他武器。遠征取得的大部分資料都具有明顯的政治和軍事價值。這場遠征奠定了英國佔領西南太平洋的基礎,征服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讓數百萬的歐洲人殖民到新的土地,也造成了許多本地文化滅絕,原住民幾近滅種。最後幾個塔斯馬尼亞人的遺體被人類學家和博物館長以科學之名取走,進行解剖、測量長度和重量,他們的頭骨和骨架被陳列在博物館裡。

庫克的船隊是有武力保護的科學遠征隊,也是有幾個科學家隨行的武力遠征軍。科學革命與現代帝國主義的關係密不可分。

罕見的蜘蛛,被遺忘的文字

現代科學與現代帝國的做法也十分相似,對現代歐洲人來說,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要建立某個科學學科,也像是一項建國大計。

歐洲帝國相信,為了讓統治更有效,就必須了解這些屬民的語言和文化。語言學對於了解當地語言的結構和文法大有幫助,於是語言學得到帝國的熱烈支持。

1783年英帝國主義學者威廉?瓊斯抵達印度,兩年後發表了對梵文的觀察,成為現代比較語言學學科的奠基之作,他本人成為第一個發現後來稱為「印歐語系」的人。

1804年4月10日,英國開始印度大調查,足足持續60年之久,繪製印度地圖、探勘印度各省的軍事和金礦、收集罕見印度蜘蛛的信息、為各種色彩斑斕的蝴蝶編目、追查已經失傳的印度語言的源頭以及挖掘一處又一處遭到遺忘的廢墟。1922年英國一項考古調查挖掘了摩亨左-達羅遺迹,發現了印度最早的偉大文明。1618年西班牙人發現了楔形文字,19世紀30年代英國軍官亨利?羅林森開始破譯這些文字,這扇大門終於敞開。

現代歐洲人開始相信學習新知一定是好的,帝國不斷產生新知,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管理代表著進步、正面、積極。因此科學能夠從思想上讓帝國合理化。另外,新知讓被征服的民族享受到進步的好處,至少在理論上能有益於他們。

而有了這些研究,歐洲征服者對於帝國的情形了如指掌,不僅超過以往所有的征服者,甚至連當地民眾都自嘆弗如。這些知識讓英國得以掌握、壓迫和剝削這麼多印度人達兩個世紀之久。

絕大多數的科學學科一開始都只是為了讓帝國繼續發展,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要沒有他們,歐洲人能否征服世界是未定之數。許多發現、收集、建築和學術都多虧了有陸海軍及帝國統治者的慷慨協助和保護,而且將科學的思考方式傳到地球的每一個偏遠角落,如果沒有帝國的支持,科學能否發展得如此蓬勃也是未定之數。

無法照抄的價值

在1500到1750年,西歐意氣風發,成為南北美洲和各大洋的主人。當然面對亞洲強權,歐洲仍是小巫見大巫。

1750到1850年,歐洲在一系列戰爭中將傳統亞洲大國打得抬不起頭,征服了亞洲的大片土地,全球的權力中心移到歐洲。

一直到15世紀末,歐洲才成為各種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搖籃。1500-1850年,軍事、工業和科學領域的結合還剛起步,科學革命的科技成果也尚未成熟,歐亞非之間的科技差距微乎其微。

但從1850年起,歐洲很大程度上靠軍事、工業和科學領域的合作,以及如同巫術般的科技,稱霸全球。歐洲在現代早期培養的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潛力,相輔相成讓歐洲在現代晚期稱霸全球。

中國和波斯缺少的是西方的價值觀、故事、司法系統和社會政治結構,這些在西方花了數個世紀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無法在一夕之間完成。之所以法國和美國能夠很快跟上英國的腳步,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和英國共享一套最重要的故事和社會結構。

1850年,西方國家已有將近4萬公里的鐵路,但在整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鐵路總長只有4千公里;1880年,西方鐵路超過35萬公里,全球其他地區只有約3.5萬公里(大多數是英國在印度鋪設),中國和波斯連一條鐵路也沒有。

在1900年左右,歐洲已經緊緊掌握著世界經濟和多數的土地。1950年,西歐加美國的生產量佔了全球超過一半。在歐洲主持下,出現了一個新的全球秩序,現在全球所有人的穿著、想法和品位幾乎都是歐洲的。

從種族主義到文化主義

當時不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甚至語言學家都提出了某些科學證據,證明歐洲人優於其他所有民族,因而有權力(或許也是責任?)統治他人。這種種族主義理論甚囂塵上幾十年,由於我們的英勇抵抗,現在已經沒有科學家和政治家敢提。

然而種族主義在帝國思想中所佔的位置,現在都由文化主義所取代。對今日許多精英分子而言,要比較判斷不同人群的優劣,幾乎講的總是歷史上的文化差異。不管是法國的民族陣線、荷蘭的自由民主黨還是奧地利未來聯盟,都認為西方文化根植髮展於歐洲,具有民主、寬容、性別平等諸多特質,而穆斯林文化根植髮展於中東地區,於是具有階級政治、宗教狂熱、歧視女性的特質。

這些文化主義者的論點,有一套人文社會科學在背後支持,強調的是所謂的文化衝突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根本差異。並不是所有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接受這些理論或是支持它們在政治上的應用,然而要推翻文化主義卻沒那麼簡單。

聲明:如有侵權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我將在看到的第一時間刪除文章。

題外話:專職寫作是件很辛苦的事,午夜關掉電腦,人腦卻很難停下來,往往凌晨兩點還睜著眼,一大早就又爬起來,更要緊的是吃飯問題沒法解決。所以如果您覺得我寫得還不錯,而您生活又剛好不那麼局促,能夠打賞一點,我將感激不盡。轉發也是支持,謝謝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何 的精彩文章:

TAG:洛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