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勝吳廣起義經過、時代背景以及根本原因之分析

陳勝吳廣起義經過、時代背景以及根本原因之分析

當秦朝中央政府內部正在進行殘酷的權力鬥爭和激烈的政治改革時,遠在楚地蘄縣(安徽宿州,當時屬於秦泗水郡)發生一起小規模的暴亂,而正是這一起看似不起眼的暴亂點燃了反抗秦朝統治的熊熊烈火。

一、大澤鄉起義

關於大澤鄉起義的經過,《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

前209年7月,有一支謫戍漁陽(北京)的九百人隊伍,由於天降大雨,道路毀壞,便屯駐在蘄縣大澤鄉見圖1,因而耽誤了行期。

這支隊伍中有兩個擔任屯長職務的小頭目,叫做陳勝和吳廣,面對即將延誤行期的窘境,陳勝找吳廣溝通,大致意思:

1、耽誤行期可能要被處死。

2、怎麼都是死,不如冒險做一番大事業。

3、傳聞說胡亥不該繼位,應是扶蘇繼位,扶蘇冤枉,而且好像他的口碑也不錯。

4、項燕對楚國有大功,楚國遺民懷念項燕,現在借用他們二人名聲樹立反秦大旗,成功概率很大。

吳廣很認可陳勝的說法,兩人又找人占卜,占卜的人看出兩人意圖,就說:你們能成事,但問過鬼神了嗎?兩人很高興,並認為「問鬼神」一定是利用鬼神來威服大眾,於是用紅筆在帛書寫「陳勝王」三個字,將其塞進魚肚子里,再想辦法讓買菜做飯的的人買回那條魚,這樣大家都能看到這份預言書。

夜晚,吳廣學狐狸聲音呼喊「大楚興、陳勝王」,搞得大家都對陳勝懷有敬畏之心。

然後,吳廣找機會故意激怒押送他們的將尉,將尉痛打吳廣,並拔出劍嚇唬吳廣,吳廣趁機奪取武器,由於吳廣群眾威望較高,大家看到吳廣受辱都義憤填膺,陳勝趁機聯合大家把將尉殺死。然後煽動眾人:我們遇到大雨,誤了行期,依律當死。即使不被處死,戍守邊疆也是九死一生。大丈夫死也要死的轟轟烈烈,不如就此干一番大事,正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眾人情緒受到鼓舞,心潮澎湃,都同意造反,於是,他們就以扶蘇、項燕名義起兵,首先攻佔蘄縣,然後兵分數路攻打各地,其中有歷史的記載隊伍包括:

符離(安徽省宿州市)人葛嬰,主要攻掠蘄縣東南地區;

陳郡人秦嘉、符離人朱雞石,向東攻取郯城;

陳勝、吳廣率領一隊人馬向西進攻,一路攻下銍、酇、苦、柘、譙等見圖1,陳勝、吳廣攻佔陳地時,他們這支起義軍已經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步兵數萬,這時,陳、吳部隊成為所有起義隊伍中發展規模最大的一支。

《史記 陳涉世家》的關於陳勝、吳廣個人履歷的記載:

陳勝籍貫是陽城(河南鄭州登封東)見圖1,當時屬於秦國潁川郡;陳勝出身貧苦,年輕時為僱農,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陳勝志存高遠,他在從事僱工業務時,有一次,在田間地頭與其他僱農聊天:如果咱們當中有人發達了,可不要忘了彼此。其他人都笑他:一個僱農,能有什麼發達機會。接著,陳勝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圖1

吳廣的籍貫是陽夏(河南周口市太康縣),當時屬於秦國陳郡;在大澤鄉戍邊隊伍中,吳廣有一定威望,群眾基礎較好。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陳勝、吳廣二人的背景經歷基本相同,都是被秦國滅亡的諸侯國遺民,可是,不管在原諸侯國內,還是做為秦國的臣民,他們都是底層民眾,生活質量、社會地位一直沒有改變。陳勝有野心、有想法,吳廣有群眾基礎,他們都對現狀不滿,於是二人一拍即合。

不過,對於其中的一些細節,本文還是表示很大的懷疑,比如:陳勝年輕時的所做所為,當時根本不會有人在意,那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如果是陳勝後來自己說的,就涉嫌吹牛;如果別人說的,就涉嫌溜須,根本無法證明;占卜一事也不是很靠譜,因為:秦國實行焚書政策,但保留了占卜之類的書籍,說明占卜行業在當時是特許經營的行業,占卜者是秦國的既得利益者,陳勝吳廣造反,會先找既得利益階級諮詢嗎?況且秦國有連坐法律,占卜者知情不報會受到嚴懲,所以占卜一事不太可靠;還有,利用封建迷信蠱惑眾人一事也不太可信,在大庭廣眾之下宣傳「陳勝王」,所有人都能看到、聽到,就兩個將尉不知道?太不合情理!

當然,通過這樣的敘事方法,讓人物生動形象,情節緊張刺激,使得大澤鄉起義變得更有故事性、可讀性,成為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篇,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澤鄉起義的經過以及背景與原因

本文就剔除這些生動的、刺激的因素,讓事件回歸本質,深入分析一下大澤鄉起義的經過以及背景與原因。

第一,起義為何在蘄縣爆發?

陳勝、吳廣從各自家鄉前往漁陽去戍守邊疆,為何先向東到蘄縣,而不是直接北上,這明顯是繞路了呀見圖2!最有可能的原因:蘄縣是一個徵兵的中轉集中地,附近郡縣的戍卒先到蘄縣集中,再由將尉統一帶到漁陽。

圖2

第二,大澤鄉起義之後,一支區區九百人的隊伍為何要分兵數路?

由於蘄縣是徵兵中轉地,所以這九百人均來自附近各個郡縣,比如來自符離的葛嬰、朱雞石,來自廣陵的召平,來自泗水郡的秦嘉,他們彼此之間都不熟悉。

陳勝、吳廣殺死將尉,也許是突發事件,也許是有預謀的,就算這是有預謀的行動,也不可能他二人事先做好九百人的工作。根據《商君書·境內》: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陳勝、吳廣只是最低級別的小頭目,在這900人中,與陳、吳同級別的接近200人,二人威望沒有那麼高。因此,在發生殺死將尉事件之後,九百人隊伍自然就會出現分裂,形成幾股勢力,各自帶隊前往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那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家鄉了,所以就出現陳勝吳廣、葛嬰、秦嘉朱雞石分別帶領隊伍攻打不同的地方,只不過陳、吳一支發展的最好而已。

第三,陳勝、吳廣為何能夠一呼百應?

從近代出土的秦簡看,秦律沒有延誤行期而處死的規定,對於故意不履行服役的行為,也只是罰款而已,可能對於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延期還會有特殊規定,秦律的嚴酷沒有想像中的那樣變態。

既然這樣,為何這些戍卒還要造反呢?殺掉將尉的只是以陳勝、吳廣為首的幾個人而已,其他人完全可以不理會他們呀!根本原因是這些人對未來看不到任何希望,從後來的事態發展看,這樣的群體不在少數。他們在諸侯分封制下是社會底層人,但他們畢竟還算是貴族老爺們的「財產」,貴族們可能還會負些責任;到了大秦帝國時,倒是沒有上級貴族直接管理他們,但各級官僚變本加厲盤剝,軍功地主侵吞大量土地,社會資源已被瓜分殆盡,這些人境況絲毫沒有改變,有些反而可能更糟。

這就是大澤鄉起義爆發並迅速蔓延的根本原因,下一節本文將從秦國的土地政策和階級狀況兩個角度認識一下秦國此時的社會狀況。

三、秦國的社會狀況

(一)秦國土地政策

秦國土地政策是國家授田制還是土地私有制,史學界一直有爭論,1970年代,睡虎地秦簡和青川秦牘出土,根據上面文字,人們更傾向於秦國採用國家授田制,實際相當於現在包產到戶,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根據一定規則,分配到每個農戶,農戶只有使用權。前230年,秦國滅韓,設立潁川郡。這樣看,陳勝做僱農的時間,應該就是在秦、韓權力交接前後,到了前209年,陳勝連僱農也做不了了,需要到更艱苦、更危險的北方去打仗,而且這算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說明秦國統一六國後的這十幾年間,很多底層民眾的生活條件沒有改善,沒田的還是沒田,貧苦的還是貧苦。

前216年,秦國頒布新策「使黔首自實田」,書面意思就是讓老百姓自己到政府部門登記佔有土地數量,很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土地制度由國家授田制轉向私有制的標誌,本文也這樣認為。很多時候,一個政策的頒布是事件的結果,就是說在當時土地經營權的轉包可能已經非常普遍,中央政府已經無力按照國家授田制分配土地,只能允許土地私有。可是,當土地私有之後,一個必然的後果就是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加劇。

商君變法之後,從軍入伍是普通民眾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因為秦國實行獎勵軍功制度,底層民眾可以憑藉自己能力和努力獲取獎勵。這一政策激發了秦國擴張的潛力,但是,在該政策實行一百年多年後,出現了邊際效應遞減的狀況,尤其是秦統一六國之後,普通民眾從軍的投資回報率就大為降低,因為:此時秦國軍事行動主要在南方福建、嶺南三郡和北方的匈奴地區;秦軍在南方的軍事行動也許能保證收支平衡,畢竟那些地方自然條件稍好,但對北方匈奴的作戰,則是虧損的,即使軍事行動勝利了,由於北方荒漠的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不能獲取多少經濟價值,這部分虧損要麼由政府承擔,要麼由戍邊的士兵承擔。這也是秦國耕戰政策的一個弊端,當擴張能量達到一個極限時,內部的分配矛盾會比較突出。

而前期通過軍功獲取獎勵的武裝人員,他們享有秦國擴張的大部分收益,形成實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階層,就是軍功地主階層,他們會努力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那麼,在國家擴張趨勢放緩的時候,底層民眾的利益就會受到較大的損失。體現在現實中,就是土地兼并集中趨勢明顯,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激化。

當然,這一切都是逐步慢慢形成的,苗頭十幾年或幾十年之前可能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積累到此時集中爆發而已。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出現像陳勝這樣無地貧民群體如此眾多的現象。

(二)秦國階級分析

秦國的階級狀況:

第一層,上層官僚集團和豪門軍功地主。這部分人以傳統貴族和官僚世家、軍功地主世家為核心,他們的家族成員、近親奴僕、中央以及地方高級官僚做為外圍,也包括少數建立軍功的下層軍官。他們實際佔有帝國的主要資源,也是土地和財富兼并的主力軍。

第二層,包括:中低層官僚,主要集中在縣級中層管理人員,縣丞、主吏、縣尉、亭長等;專業技術人員;知識分子,他們原來依附第一層階級,但在焚書坑儒之後,走向中央政府對立面;農業大戶;六國貴族的遺老遺少,他們當中很多人能夠保留下祖輩的資產,生活滋潤,不時還能干涉一些地方事務。

第三層,包括:失地或少地貧民,淪為社會底層的破落貴族,普通士兵。從起義軍規模發展速度看,底層民眾數量應該非常之多。秦王朝靠武力統一六國,核心官僚和軍功地主分享大部分勝利果實,中央政府沒有在新增國土上實行公平的土地分配,六國舊地的普通百姓生活標準可能還不如以前,而且情況越演越烈,社會矛盾非常之深。

四、特殊政治局勢

秦二世繼位後,秦國統治階級高層之間出現了殘酷的權力鬥爭,同時,秦二世也進行了一些激烈的政治改革,主要是為了控制嚴重的貧富分化問題。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使得局面分外緊張複雜:上層官僚、資深貴族一定會在郡縣尋找其利益的代理人,而地方長官也希望在中央高層找到靠山;秦二世打擊他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在地方的勢力就必然受到牽涉,同時,由於官僚、腐敗問題非常普遍,為了整頓政治秩序,同樣也要對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治勢力進行治理、清除,這兩項工作同時展開,矛盾交織在一起,給秦國政治結構造成劇烈的震蕩。起義軍勢力能夠發展這麼迅速,跟此時秦國政治秩序混亂有密切的關係,有些郡守縣令依法被判刑或處死,可能新的地方長官還沒有到位,起義軍已經兵臨城下了;有些地方長官對秦二世的治理政策心懷不滿而故意放縱起義軍;有些面臨政治危機的秦國地方大員還可能暗自參與反秦活動。

秦國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問題是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這個問題就是指秦國經濟基礎(土地政策)和上層建築(階級狀況)的現實矛盾爆發。對於整個中原文化圈來說,全面推行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雖然該政策在秦國本土實行多年,但在一個諸侯國實行和在整個中原文化圈推廣,還是不可同日而語,面對問題的難度與複雜度將成倍增加,況且秦國現行制度本身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需要完善和重新修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矛盾一定會在某一點激化。同時,由於秦國宮廷內鬥和激進政治改革同時進行,造成秦國政治管理系統出現混亂的狀況,使得大澤鄉起義的效果成倍放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的精彩文章:

戰國四公子 高下各不同
八載崢嶸趙國亡 三番博弈秦為強

TAG: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