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古代的國宴

淺談古代的國宴

淺談一下清代的國宴

淺談古代的國宴

清代,國家於慶典之日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宴會,即於太和殿舉行。清制,每年於元旦日,都要在太和殿舉行盛大的國宴,招待各少數民族王公及外國使節,以慶賀新年的開始。

淺談古代的國宴

太和殿正中懸掛有御題匾額「建極綏猷」,兩邊對聯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這種宴會是出於政治及禮儀的需要。出於禮節,皇帝一般親臨宴會卻不進食。

大宴於午正時舉行,而皇帝正餐用於辰刻、晚膳於未時。太和殿筵宴的布置有一定規定。按照規制,宴會之日五鼓,鑾儀便率官校至殿前,于丹墀內設皇帝的法駕鹵簿。兩翼鹵簿之外,各設八個藍布幕棚,棚下設三品以下文武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在西班之末。樂部率和聲署於太和門內檐下,東西兩側設丹陛大樂,儀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賀表入殿內陳左楹表案,內閣中書奉筆硯陳右楹案上。光祿寺於殿內寶座前設皇帝御宴桌張,殿內再設前引大臣、後扈大臣、豹尾班侍衛、起居注官、內外王公、額駙以及文武大臣和蒙古台吉及各民族的伯克等人的宴桌共105張。其次,太和殿前檐下的東西兩側,陳設中和韶樂和理藩院尚書、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

淺談古代的國宴

太和殿前丹陛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張一黃幕,內設反坫,反坫內預備大銅火盆兩個,上放大鐵鍋兩口,一口準備盛肉,另一口裝水備溫酒。丹陛上設宴桌43張,在這裡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大臣、內務府大臣及喜起舞、慶隆舞的大臣等。乾清門外由領侍衛內大臣兩人率領豹尾班執槍侍衛、佩刀侍衛各10人立於門外。禮部堂官兩人立於乾清門階下,前引大臣10人立於太和殿後階下等候。

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規定,減去19席,並減去羊18隻、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增減,筵宴中皇帝所用御桌由內務府恭備,其它宴桌由大臣們按規定恭進,如若不敷,再由光祿寺負責增備。

淺談古代的國宴

按規定:親王每人進8桌(其中大席1桌:銀盤碗45件、盛羊肉大銀方1件、盛鹽銀碟1件;隨席7桌:每桌銅盤碗45件、大銅方1件、小銅碟1件)羊3隻,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進5桌,其中大席1桌,隨席4桌,每桌等級均與親王同,羊、酒數也同親王;貝勒每位進3桌,羊2隻,酒2瓶;貝子每人進2桌,羊、酒數同貝勒;入八分公每人進1桌,羊1隻,酒1瓶,貝勒以下進宴席的器物,均與親王、郡王隨席同。所進器物都用紅布遮蓋;羊都是蒙古大羊。宴會之前,先行文宗人府,報明大臣名銜、應進桌張以及羊、酒數目,宗人府匯總送禮部查核後,奏明皇帝閱覽。

太和殿國宴的環境,目的強調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其宴間的各種制度,處處顯示等級差別,主辦者想通過宴會氣氛體現出國家繁榮昌盛的景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末代皇帝溥儀對日本弟媳嵯峨浩的看法
退而不休的太上皇:乾隆

TAG:鄧海春 |